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乡村文化何以振兴? ——以“双轨”治理为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摘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源于乡土文化和乡村公共文化的“双轮”驱动。文章基于重庆市、成都市的田野调查和访谈,对案例进行深描。以“双轨”治理为视角,呈现乡土文化、乡村公共文化“双轨”共治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治理路径,揭示乡土文化、乡村公共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独特作用。研究发现:就承载国家公共文化治理任务和治理目标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而言,通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塑、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政府购买、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的供给模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就内生性的乡土文化而言,加强乡村博物馆、村史馆建设,挖掘非遗文化产品,开发农耕文化、非遗文化,以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 中国农村宅基地改革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逻辑与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摘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是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必须把住的主线。新中国成立以来,宅基地制度演进经历了允许房地一体自由买卖、允许房地一体自由转让、禁止向城市居民出售农村住房及宅基地、宅基地腾退机制探索和宅基地多元盘活利用五大阶段。这是农民对宅基地权益诉求变迁和保护内容变化倒逼所致。未来在深化宅基地改革中应以农民土地权益诉求和保护为主要着力点,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多元的政府补偿机制,重视宅基地区位差异导致的农民差异化权益需求,坚守改革底线,把握农户权益需求的动态进阶规律。

  • 在地化调适:政策扩散中地方政府再创新策略——以“三治融合”实践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摘要:政策扩散、在地化调适及政策再创新是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基于“三治融合”政策扩散案例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贯彻中央决策及借鉴他地创新经验时,通常会发挥主体能动性,通过治理工具、治理方式等在地化调适策略进行政策再创新。而之所以作出这种策略选择,是中央授权下地方因地制宜执行和地方政府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耦合驱动的结果。在地化调适提升了他地经验与本地情境间的适应性,进而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但也可能产生“伪创新”风险。因而,在地化调适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嵌入地方性知识,以实现他地经验的有效转化。

  •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摘要:探究数字乡村的建设路径已成为乡村振兴研究领域中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内生激活+复杂适应”分析框架,深度分析鲁南朱村数字乡村发展的实践案例。研究发现:朱村的数字乡村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以及快速发展阶段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在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上呈现显著的差异性;在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朱村面临多重制约因素,包括资金缺乏、主体间责权不清、人口老龄化以及数字鸿沟。据此提出以下建议:在宏观层面,建立主体一环境的交互适应机制;在微观层面,构建单一主体的适应机制。

  • 村干部的情绪劳动与乡村治理逻辑——基于鄂西北S村的田野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摘要:随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村干部的作用不断凸显,其行动选择对村庄治理成效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鄂西北S村的田野考察,以情绪劳动为切入点,聚焦村干部治理实践中的情绪卷入,阐述情绪劳动下村庄实现善治的双重逻辑与治理转向。研究发现,情绪劳动的呈现样态为“情绪体验一情绪表达一情绪管理”的链条式结构。村干部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与各种治理要素的有效互动,使情绪劳动呈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取向,有力推动村庄情感共同体的形成。这一治理转型背景下生动鲜活的村治实践,深刻凸显乡村治理在范式、内容和理念上的新转向。

  • 系统视阀下县域城乡融合体系的乡镇建设短板与对策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智库理论与实践》

    摘要:[目的/意义]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但当前在县一乡-村三级系统中处于中间层次的乡镇发展相对虚化,成为影响我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以乡镇为中心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方法/过程]本文基于对江苏部分城市的调研,从系统论视角,分析以乡镇为中心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单元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结果/结论]新时期需进一步强化乡镇建设,打造镇域城乡融合发展单元,加快健全镇村体系、建设镇域公共服务体系、镇域产业体系,推动县一乡-村三级有机系统的形成,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为加快优化县域城乡体系结构提供新的思路。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劳动关系重构的路径与挑战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分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摘要]数字化技术的加速发展对劳动关系的传统模式遭受了空前的冲击。深入剖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劳动关系重构的路径及面临的挑战,结合实证数据和具体案例,探讨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劳动关系治理策略。数字化转型促使工作内容与形式向多样化、灵活性转变,同时对劳动者技能提出新要求,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变革。在此基础上,提出劳动法律法规现代化、多元化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等对策建议,旨在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奠定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 “五社联动”视角下社区代际冲突解构及应对策略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三晋基层治理》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社区内的代际冲突日益多样和复杂,涉及话语权纠纷、价值异化、数字服务失能、工作责任争端和代际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对此,要将代际冲突置于“五社联动”的视角下,通过社区党建引领优化话语权配置、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促进代际价值反馈、社会组织参与加快服务适老化改造、社区志愿者助力人力补缺、积极引导社区公益慈善机构赋能社区资源的代际共享等措施,最大限度化解代际矛盾,实现社区代际间的和谐共生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红色基因融人基层社会治理: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关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等精神品质的总和。传承红色基因与基层社会治理在价值目标、实践主体和实践内容上相互契合,具有内在的耦合关系。作为红色文化的精髓与灵魂,红色基因是以优秀精神品质为主体的先进红色文化形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价值引领、道德建设和规范约束的功能。传承红色基因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耦合关系和红色基因的特殊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决定了红色基因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性。在实践中,要推进红色基因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就必须要从融入理念、融入渠道和融入机制上着手,优化融入路径。这就要求:一是要创新融入理念,确立融入航标;二是要优化融入方式,增强融入魅力;三是要健全融入机制,提升融入效能。

  • 吸纳与融合:马克思主义思想视域下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思考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10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党和政府实施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在新时期如何基于国家政治生态推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一项重要议题。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人平等观、主观能动性、人权发展观亦为社会工作所倡导,社会工作吸纳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与国家治理的协调共进,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与居民需求深度契合,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效能,建议通过强调价值理念的交流与融合、推动话语体系的转化与普及、强化实务方法的互学互鉴进一步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建设成效。

  • 青年社会组织赋能社会治理实践与理论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10

    摘要:青年社会组织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兴力量,在优化基层治理、丰富公共服务供给、助力科技创新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五湖四海公益网和萌苗科技联盟的发展实例,深入探究青年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赋能机制。青年社会组织通过搭建多元协同网络、创新科技应用模式以及完善政策响应机制,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同时,为青年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广阔平台,持续优化政策支持体系,深化科技与社会治理的融合,进一步激发青年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潜力。

  •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工会工作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从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工会工作研究宏观背景入手,阐述了新质生产力概念与核心要素、特征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其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关系和职工权益的影响及企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概述了工会面临职工技能需求的升级、职工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工会工作的挑战与机遇,即技术更新快、产业结构调整等变化对劳动关系和企业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工会工作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包括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和职工技能,参与民主管理,进一步分析工会工作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方式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工会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创新工作方法,加强教育培训,提升职工技能、创新能力和工会组织能力。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需通过思想引领、技能升级、机制创新和生态协同等多维策略,激发劳动者创新动能,实现产业变革与职工权益的平衡发展。通过全面深入研究,旨在为工会如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救助不足”与“泛福利化”:我国低保制度的两难困境与出路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低保制度作为兜底性民生保障体系,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但其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救助不足”和“泛福利化”并存的两难困境。其中,覆盖面窄、救助保障力度较低和赋能缺位是低保救助不足的典型表现。而泛福利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救助资源的叠加和福利捆绑。从制度嵌入的理论视角来看,制度化救助体系的内生简约特性与复杂贫困问题之间的张力是诱发低保制度异化的内在动因。以收入贫困为核心的低保认定标准、“保生存”的制度路径依赖与政策执行偏差三个特征互相形塑,诱发了制度偏差。打破低保制度的两难困境需要通过“软环境”加“柔制度”建设进行制度重塑,实现合理提标和扩围;同时,聚焦“分层分类化”救助,为低保制度松绑;政策执行应注重精准性和自主性相结合,促进低保制度提质增效。

  • 张力响应视角下委托型公益项目的形式化问题及其应对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在公益领域资源方多元发展的背景下,相关研究既要关注国家支持情境下公益实践的问题及走向,也应探寻公益实践面临的组织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与张力。基于对一个基金会委托项目在J 机构三个年度的实践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资源方与执行方出现了双重组织利益本位的张力响应倾向,从而造成了公益项目的形式化后果。关系结构、组织结构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为形式化问题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面对项目实践系统的“公益失灵”现象,外部影响主体成为关键的突破口。基于博弈思维下的分析,外部积极介入能够促进组织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张力弥合与选择趋同,推动公益项目形式化问题的解决。

  • 叙事资本:虚拟社区数字不平等的生产机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数字不平等如何在微观互动中生成,又与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格局呈现何种联系,目前缺乏清晰的理论框架予以回答。“叙事资本”概念可以对此作出解释,作为数字资本的一种亚型,它将虚拟社区中完整的文本叙述作为研究单位,结合布迪厄的资本理论,有利于考察虚拟社区中不平等的微观生成机制。通过研究豆瓣社区“逆社会时钟小组”的案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数字不平等的本质在于数字资本的分布不均,行动者的数字型文化资本直接影响其聚集、交换各类社区资源的能力;第二,数字不平等映射现实不平等的格局,充沛的现实资本是行动者获取数字型文化资本、取得社区优势的核心因素;第三,数字不平等再生产现实不平等格局,数字型文化资本在自身增殖的过程中,能够促进现实资本的增长,同时强化数字与现实场域的不平等格局。

  • 统合治理与社会工作服务发展——以Y市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后,中国社会工作事业迈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在基层治理大局中更好发挥社会工作效能成为一项重点议题。本文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整体演进和个案分析为切口,基于“统合治理”视角探讨党与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互构机制。一方面,作为自上而下的“统”,党组织通过资源的调动和适配,在社工站建设的覆盖、规范、提升三阶段分别以制度统领、规范统领和动员统领三层机制推动社会工作“行政—专业—社会”内在逻辑的耦合;另一方面,作为自下而上的“合”,社工站在承接党组织资源的基础上,以其自身能动性相继发展出理性接入、发展整合、有限合作三种应对机制,推动治理任务的赋能性转向和治理角色的综融性发展,进而对基层治理方法与格局进行有效补充。从经验看,社会工作发展坚持了化零为整、分步统合和有机联结思路,具有顺序性与交叉性特点,强化党的领导、回归社会场域、找到发展定位、推进专业化与本土化融合是社会工作后续发展的关键。

  • 分责性网构:城市社区治理中多主体合作的机制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党建引领、多元协同共治”是中国城市社区主要的治理模式,但在社区日常事务的具体实践中,其有效性如何实现仍有待深入讨论,学界亟须对多个治理主体之间合作机制的形成与动作进行分析。以上海市星辰小区为典型案例,从组织社会学的网络视角出发,通过混合研究的思路,采用整体网分析、内容分析和质性访谈等研究方法,可以对多主体的合作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基层治理的有效性依赖于“分责性网构”,即由居委会、业委会、活跃党员、楼组长、志愿队伍、文娱团体以及偶尔参与治理的普通居民所构成的社区决策网络。该网络呈现职责分工明确和动态变化的特征,并依靠强关系所构成的人际关系进行互动和整合。案例表明,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多主体的职责分工和上下互动,其中,熟人关系转化为具有公共性的信任关系是提升治理有效性的关键。

  • 复和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包容性社区建设的实践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紧张局势与不稳定事件频发,人类社会正面临不断出现的分裂与对立态势。对此,社会工作专业应当如何应对成为亟待探索的议题。笔者运用实践研究方法,与香港一家社会工作机构开展了为期八年的合作,逐步构建出“复和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该框架旨在通过修复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裂痕,恢复社会关系,进而推动构建一个以公正平等、凝聚力强、和平和谐为核心的包容性社区。在此基础上,结合2010—2022 年间该机构的具体案例,分析其在复和社会工作框架指导下开展的服务及社会转化。复和社会工作不仅为风险与冲突时代的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促进社会和解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 社区文化作为基层治理的社会性基础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社区文化是基层治理的社会性基础。对社区文化的深入理解需要回到由吴文藻开创、费孝通等践行的社区研究传统,认为社区研究的本质是对社区文化的研究。社区文化被吴文藻划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面、社会层面、精神层面。经由费孝通的研究实践,将其简化为更适合中国社会分析的两个层面:生态层面、心态层面。在基层社区治理尤其是纠纷调解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往往是心态维度的社区文化。若从社会学角度推进社区文化研究,一方面需要回到吴文藻、费孝通所在的社区研究传统,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心态维度文化的理解,至为关键的是需要直面人性在理解社会性中的基础作用。

  • 找回基层治理中的“社会性”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其实践演进是一个行政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相互交融的过程。但现实中,社会力量往往处于弱势的、难以发动的一方。如何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努力找回基层治理中的社会性,增强社会活力,成为基层治理推进的关键。具体表现为:在“街居联结”中寻找“社会性”,在“类型社区”中发现“社会性”,在基层民主协商中实践“社会性”,在网格化治理中融入“社会性”,以社会组织创生“社会性”,从社区文化底蕴中发掘“社会性”,在智慧治理中发现“新社会性”。基层社会治理推进的重要目标是社会的秩序与和谐,而发掘、激活社会性实为社会治理目标达成之必由途径。强调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社会性的重要,并不是排斥其他元素的存在,而是强调基层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必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方能实现治理的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