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中国经济史学在20世纪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自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却出现衰落的迹象。为了克服这一危机,应深化对中国经济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总结。定量分析是中国经济史学的重要发展走向之一。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其在经济史研究中的应用曾经历曲折。《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在定量分析和理论视角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统计分析,还是计量分析,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定量分析只有与定性分析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才能收到最佳的研究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文献中缺乏完整、系统的数据,且中国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因此在作定量分析时需要审慎。在吸收借鉴国际经济史学理论与方法时,应立足本土社会经济实践与文献资料条件,探索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与研究方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学术话语体系。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作为链接战争军事存在与社会现象,并经由战争军事场域把握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学问,军事社会学是当今日趋活跃和颇具前景的社会学新兴研究领域之一。对战争军事进行社会学分析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遗产和传统,但当代学者并不是以理论传统续,而是以“问题中心”向“体系中心”的学术范式转换承继早期中国社会学的遗产。40年来,当代中国军事社会学历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配酿准备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学科确立时期以及21世纪初以来的提升拓展时期,内外建制不断完善,理论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高质量学术成果持续涌现。时代发展对军事社会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军事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其未来整体发展具有较大潜力。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前提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逻辑延续和当代发展,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两者的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在文化精神,这既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也兼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精神特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28
摘要:精神生活的超越性是否可能及如何可能是唯物史观的重大议题。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生活最大的问题在于,“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从主体看,阶级性个人的普遍性物化;从中介看,抽象理性的权力至上;从后果看,世俗社会的生成;从动因看,资本逻辑的霸权。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但它并没有否定精神生活的相对独立性,而是仅仅否定了西方传统道德和意义世界的基础之虚妄。从理论、历史、现实的三重维度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走出物的钳制。换句话说,精神生活的超越是可能的。实现精神生活的超越性有两条路径:从物质层面看,扬弃人对物的依赖,破除资本逻辑的魔咒;从精神层面看,克服思想观念的局限性和感性欲望的困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是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重要作用的现实要求。当前,有效推动党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要从价值蕴涵、现实难点、突破路径三个层面,全面剖析党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支点、现实痛点与实践重点,聚焦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专题党史资源库、化解教学叙事差异、强化高校教师党史资源融入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着力深化和提升党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与效度。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党内监督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维护党的团结、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集中反映,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实践成果.党内监督体系建设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建设的全过程,经历了初具雏形、框架确立、全面形成、创新完善四个发展阶段,呈现出监督主体由一体主导向多元协同演进、监督对象由部分覆盖向全面覆盖演进、监督方式由单向监督向多维立体监督演进的基本特征,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构建完备的监督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经验.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增进社会公平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制度体系”转变,将生产、分配和运行机制相统一,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过程中,应坚持所有制结构“变”与“不变”辩证统一,促进“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协调均衡,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三权分置”下不同类型村庄如何形成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路径,进而与乡村振兴目标有效衔接是有待探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构建多主体赋权与“经济-社会-治理”制度绩效的综合分析框架,选取晋江市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三种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案例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城郊融合类村庄探索出的住房抵押模式,通过使用权财产权能的规模经济效应释放推动村庄更新,并以宅基地功能转型的作用机制形成多产业融合的产业振兴路径;(2)集聚提升类村庄通过“旧村改造”实现环境宜居建设,呈现出地权集体化与共同利益塑造的乡村秩序,形成强组织统合的组织振兴路径;(3)特色保护类村庄基于资源禀赋推进宅基地入市改革,构建的使用权市场交易机制降低了交易费用,并形成“村集体-市场”共建的产业与文化振兴路径。不同类型村庄在内外部要素与制度赋权的互动机制下,构建了差异化的产权配置形式与实施机制,进而形成与乡村振兴目标耦合的盘活利用路径。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规范性问题是伴随现代性而兴起的哲学问题,是现代化以来主体自我意识的伸张而试图对伦理生活进行重新安放的理论探索。德国古典哲学中所蕴含的规范性资源在当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构建了以商谈伦理学为基础的规范性学说;第三代代表人物霍耐特进一步探索了主体间交往的前提条件,即一种平等的承认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进行了规范性重建。霍耐特的承认学说仍未详尽探讨主体真切的规范性态度问题;匹兹堡学派代表人物布兰顿汲取了黑格尔的承认理论资源,试图通过一种基于“宽恕性回忆”的承认关系来实现其包含信任精神的规范性推论。布兰顿的规范性推论与话语实践扁平化了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历史性因素;精神分析学者齐泽克以拉康象征界的运行逻辑分析了现代社会运行中的无意识维度,从而贡献了规范性问题研究的精神分析视角,并围绕规范性问题中的话语实践、主体的规范性态度、规范的历史性维度以及规范的“具体普遍性”等展开了批判性对话,最终从康德到黑格尔之间的“自我相关的否定性”线索挖掘了德国古典哲学在规范性问题上的历史性维度和解放性维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围绕驻村干部与村民参与的差异互动类型,建构“回应-参与”关联分析框架。通过对中部三省典型村庄进行由野调查发现:“回应-参与”互动模式取决于驻村干部作为纵向行政系统代理的“反馈效应”和村民在横向村庄维度得到回应的“反弹效应”。纵向维度的“反馈效应”要求驻村干部及时、有效地回应村民的诉求,并借此形塑责任政府;横向维度的“反弹效应”与便捷性、认可性相关,并由此催生责任公民。两大效应作用下的干群互动模式可划分为积极治理型、消极被动型和无效规避型。村民基于驻村干部的回应而推动乡村振兴,并表现出“回应吸纳参与”的运行逻辑,其本质是行政对社会的吸纳,生成诱因与压力情境、组织特征相关,同时受到共享发展机制的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