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助不足”与“泛福利化”:我国低保制度的两难困境与出路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低保制度作为兜底性民生保障体系,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但其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救助不足”和“泛福利化”并存的两难困境。其中,覆盖面窄、救助保障力度较低和赋能缺位是低保救助不足的典型表现。而泛福利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救助资源的叠加和福利捆绑。从制度嵌入的理论视角来看,制度化救助体系的内生简约特性与复杂贫困问题之间的张力是诱发低保制度异化的内在动因。以收入贫困为核心的低保认定标准、“保生存”的制度路径依赖与政策执行偏差三个特征互相形塑,诱发了制度偏差。打破低保制度的两难困境需要通过“软环境”加“柔制度”建设进行制度重塑,实现合理提标和扩围;同时,聚焦“分层分类化”救助,为低保制度松绑;政策执行应注重精准性和自主性相结合,促进低保制度提质增效。

  • 话语转变:家庭后喻文化中数字反哺带来的代际挑战与应对策略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发展,老年群体在数字教育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对2018一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纵向数据中数字反哺及话语权进行logistic回归,发现家庭场域中数字反哺与(外/曾)子女话语权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实证检验表明:老年人从(外/曾)子女处学会上网这一事实会增强后者对前者行为的影响力,即老年人接受(外/曾)子女的数字反哺会提高后者的话语权,降低老年人的话语权。具体来说,当老年人能够从他们的后代那里获得更多关于如何使用电子设备、访问在线资源等方面的帮助时,这种互动往往会增加后代在家庭讨论中的发言权,并相应地减少老年人的影响力。针对家庭后喻文化中数字反哺产生的话语转变及其现实挑战,应帮助亲代认识和理解自已的多重身份,增加个人认同感;明确子代所处角色的权利义务,培养积极的反哺意识;鼓励社会增加替代性支持,提供多方向的数字反哺途径。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流动人口格局演变与天津人口流出问题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使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格局变化趋势,重点关注天津人口流出 问题。 研究发现,京津冀省市的流动人口呈现出增长差异显著、省际人口流动不均衡、内部流动更 加活跃、流动动机多元化等趋势。 尽管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人口流动, 但并未显著加速人口流入天津,反而天津的流出人口增幅较大。 天津人口发展面临流入人口大幅 减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就业市场不容乐观以及市内人户分离情况加剧等多重挑战。 需要从 人口协同治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市场激活、城市功能优化等方面进行应对。 为促进城市群人口 更加有序流动,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需明确定位,发挥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破除人口流动的各种 障碍。

  • “四代同堂”:家庭照料与中老年心理健康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4-08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四代存世的家庭也不断增多,“四代”家庭中的第二代中老年人面临着照料年迈父母和未成年孙子女的双重压力。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 年和2018年的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考察“四代”家庭老幼照料叠加对家庭第二代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同时需要照料失能父母和多个未成年孙子女时,第二代中老年人会优先选择照料孙子女;老幼叠加照料会增加中老年人的照料时长,但是对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没有显著影响;家庭高照料需求对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面临老幼叠加照料需求的第二代中老人精神抑郁程度最高。考察“养老”与“抚幼”对“四代同堂”家庭第二代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在全景视角下对中国家庭“一老一小”照料造成的心理健康影响形成更系统的认识,为家庭养老托幼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