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肥药两制”改革政策是浙江省基于数字技术从农业生产源头推动农业生产理念和方式转型的首创政策,但具体的实施效果尚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基于2015-2022年浙江省县域面板数据和准自然实验思路,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估计“肥药两制”改革政策对化肥减量的影响效应,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数字技术赋能化肥源头减量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肥药两制”改革政策具有显著的化肥减量效应,而电子商务嵌入会弱化政策的化肥减量效果。组态结果表明,存在环境主导技术协同型、组织主导技术协同型、技术主导型3条高化肥减量的驱动路径。本文研究结论为充分认识数字技术赋能化肥源头减量的机制与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细化和推广数字治理政策至全国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环境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本文融合了嵌入性理论和自主治理理论,以浙江省三个“千万工程”典型村庄为例,分析能人型村干部嵌入乡村环境治理的路径和机制。研究发现:能人型村干部通过资源嵌入、关系嵌入、知识嵌入三条路径嵌入乡村环境治理实践,并利用供需反馈协调内外环境目标、差序动员激发村民参与自觉、利益整合培育生态共富产业,进而推动参与式环境治理实现。基于此,建议在乡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加强能人型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党建,发挥党员干部引领示范作用;创新考核激励制度。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本文基于新消费者理论构建了低碳购买决策分析框架,设计了一个分组的选择实验方案,在采用混合Logit模型分析消费者对低碳产品需求与偏好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不同激励政策对低碳产品需求的影响效果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低碳属性具有一定支付意愿;第二,物质激励政策和精神激励政策均能有效提升消费者对低碳属性的支付意愿,且物质激励仍是当前鼓励低碳消费的根本措施;第三,从异质性分析结果来看,激励政策对男性、年龄较高、收入较低、低碳认知较高以及非公职人员消费群体具有更加明显的激励效果。上述研究结论对推进中国碳标签制度发展与低碳产品市场开拓,进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在分析乡村生态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结构逻辑基础上,总结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和文化服务类等三类生态产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典型实践模式及其效益,进一步探讨三类生态产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差异化路径。结果表明:1)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蕴藏着巨大的生态福利,通过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可将乡村生态财富有效转化为物质财富,实现农民农村物质财富的增长。2)构建差异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是生态振兴促共富的主要手段。其中,组织嵌入可提升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品质,从而实现产品溢价;市场化手段可实现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运营机制创新可挖掘乡村文化服务生态产品内涵。据此,提出强化产业组织嵌入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开展山区碳汇交易试点实现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以及构建乡村运营机制发展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等相关政策建议。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务工背景,促使农民以多元化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对于优化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效果、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至关重要。借助湖北省 655份微观数据,利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探讨外出务工、村庄认同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监督是农民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最常选择的方式,其次是建言、投资、投劳。(2)外出务工能推动农民以投资、建言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认同能促使农民选择以投资、投劳、建言、监督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随着村庄认同程度的增强,外出务工对农民以投资、建言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推动力亦会随之增强。(3)对于新、老两代农民而言,外出务工和村庄认同对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方式选择的影响存在差异:外出务工能促使新、老两代农民选择以投资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这一作用对新生代农民更强;村庄认同能推动新、老两代农民以投资、建言、监督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在新生代农民上的作用力更大。因此,应推动农民外出务工的良性发展、培育与增强农民的村庄认同,并针对新、老两代农民的特点,制定差异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广措施。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虽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成效并不显著。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发现,搭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可以展示丰富的应用场景,但缺乏数字化改革推动会造成协同创新不足、有效数据匮乏、平台功能悬浮,陷入数字乡村建设“形式主要”困境。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要以数字化改革推进政府部门协同合作,以社会化服务推动产业链流程再造和经营主体关系重构,进而实现资源和信息的高效流动,为农民更多地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提供保障。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不是简单的数字技术应用,而是需要基于农村老龄化、土地分散化和数据碎片化的现实,进行数字赋能、业务协同、制度重塑,才能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分类: 公安学 >> 公安学 发布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2-10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信贷排斥是农村金融供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降低信贷排斥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浙江省12个县(市)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大五人格量表构建非认知能力指标,并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农户公益林收益权质押信贷排斥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非认知能力越高,越能降低农户信贷排斥程度,经一系列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越高,越能降低农户信贷排斥中的自我排斥程度;机制检验发现,农户非认知能力提升通过增加社会资本和增强风险偏好进而降低信贷排斥。研究结论为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山区农户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利用山东省942个农户的调研数据,采取逐步回归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探析社会经济地位对小农户化肥替代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机制及行为态度和行为能力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小农户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其采纳化肥替代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均年收入、威望、受教育程度和社会身份能够显著提高小农户采纳化肥替代技术的概率,规模经营则降低其采纳概率;行为态度和行为能力在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行为态度和行为能力越高的小农户更倾向采纳化肥替代技术;社会经济地位对种植粮食作物小农户采纳的推动作用更强;种植粮食作物的小农户和规模户受其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在化肥替代技术采纳时具有异质性。据此,建议通过补贴激励、精准宣传等手段重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的化肥替代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小农户与亲环境农业生产技术的有机衔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2021年中国6个省份的小农户调研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从小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经营状况、市场状况以及与新农人合作目的等5个方面探讨影响小农户与新农人建立利益联结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现阶段小农户与新农人合作以松散型的利益联结模式为主,但地区之间仍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小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模式;从影响因素来看,家庭农业经营收入比例、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加入合作组织、是否在涉农企业就业等对小农户选择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受教育程度、保证农产品销路对小农户利益联结模式选择起着显著的负向影响。据此,建议培育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涉农企业,加大政府政策支持,提高小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以期助力小农户与新农人构建乡村利益共同体。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乡村生态建设既是乡村振兴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双碳”目标为背景,在梳理乡村生态建设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了乡村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当前乡村生态建设仍然存在能源结构不优、农业生产不节约、绿色低碳发展意识不强和减排增汇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和挑战。因此,应该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入手,构建适应“双碳”目标的乡村生态建设实现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治理数字化是当前乡村治理实践中的突出动向,其目标是在国家公共权力实施乡村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多元主体的数字化协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对浙江省五个县(市、区)的比较研究发现,县域乡村治理数字化有相同的政策背景,但推进模式和平台建设具有县域特色,与各县的数字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基础等紧密相关,并已显示成效。县级政府倾向在县域所有村庄推行统一的数字化治理平台,村庄总体上呈现出被卷入的状态;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展示内容丰富,但相当部分功能不能契合乡村治理实际需求。只有加强村社共同体重塑,建立村庄和村民有效参与机制,推进线上平台与线下实践的融合创新,才能实现县域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效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