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不断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历史新篇的恢弘史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握历史主动,需要我们在深化历史认知、总结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中丰富历史智慧,在胸怀“两个大局”、把握“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中洞悉历史大势,在固本筑基、守正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牢记“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实践中保持历史清醒,推动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以更强的历史主动创造新的伟大成就。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理论建设》
摘要:《共产党宣言》作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而且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革命性变革的集中展现和历史出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生产、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动员和意识形态工作等有关论述,彰显了方法论的智慧。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借鉴和吸收《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相关方法论启示,充分运用阶级分析法、积极使用以理服人法、明确采用辩证思维法、科学运用理想激励法、重视利用实事求是法开展意识形态建设。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紧张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当然也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第二个结合”成功化解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未来指向性特征是“第二个结合”能够克服“传统”与“现代”之间紧张关系的关键所在。同时,马克思所标示的人类现代化实践的应然维度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内在动力。“第二个结合”蕴含的辩证思维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凸显了其方法论特质。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时,我们必须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坚持“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以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为实践旨趣,推动民族性与时代性彼此契合、有机统一。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维度。现实个人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和无产阶级反抗现存统治的社会运动,构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从观念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站在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向共产主义演变的历史制高点上,不仅揭示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拒斥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试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历史的理论本质,而且批判了它代表德国小资产者反对无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实现劳动自由和社会解放的阶级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深入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高校思政课深入讲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需要讲深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讲活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讲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1-10
摘要:1936年春,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出击山西,以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和集中兵力的歼灭战重创国民党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军民关系深刻影响了国共两军战略战术的制定和实施。广大民众对红军在敌情侦查、行军交通、军需扩兵等方面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决定了红军能够而且必须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而国民党军队却只能被束缚在依靠统治力量强迫民众所修建的城防、碉堡和阵地等固定战线上。战场之上红军取得的军事胜利,离不开战场之外同阎锡山争取地方民众的角力。面对阎锡山反共宣传造成的普遍恐慌,红军通过严明的军队纪律、鲜活的政治宣传、引导农民从经济斗争走向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等艰苦细致的地方工作,成功争取了山西民众对红军的支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09
摘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视野中,调查研究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数据收集与事实确认,它是连接理论与现实、抽象与具体的桥梁,是推动社会科学乃至整个人类知识进步的重要方法。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复杂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人民性、现实性和批判性的实施原则,以充分占有材料为前提、以深入研究分析为关键、以开展具体实践为旨归,确保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更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10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以系统集成观念建强思政课课程群是当前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建设路向,这与推进教育强国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内在统一。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应在理念、结构、着力点的认识和选择方面秉持一定的问题意识:一是各门课程的简单加和并不自然构成课程体系,因此首先要构建一个内部要素相互连接、内外信息有机联动的开放性系统;二是各门课程的前后衔接并不自然构成思政教育的学习进阶,因此还需理顺先修与后修、理论与实践、融入与贯穿的协同机制;三是各类建设主体的共同发力并不自然带来效能提升,应统筹考虑学校、学院、教师三类主体的创新着力点,从而产生系统集成效应。“构建开放系统—设计协同机制—激发自主创新”或能为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条整体性的改革路径。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诉求,是马克思生态文化观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与生动实践。基于生态世界观、生态批判观、生态重建观三重论域,马克思揭示出自然与社会辩证交互、双向建构的对象性关联,在历史与价值维度上阐明自然异化的深层成因,探寻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整体性变革路径。马克思的生态文化观拓展了感性-人化-历史贯穿融合的生态哲学视野,确立了哲学-经济学视域复合统一的生态批判范式,指明人-社会-自然协同发展的生态治理路径,树立起科学与人文交融互构的思想航标。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0
摘要:在新文化运动和组建中国共产党期间,陈独秀对于政治的态度经历了从“不谈政治”到“谈政治”、从“谈民主主义的政治”到“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的转变。《新青年》第8卷第1号刊发的《谈政治》提出了“阶级战争”和“劳动专政”的观点,集中体现了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和国家观念,标志着陈独秀从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是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公开宣言,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谈政治》发表后,陈独秀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在思想论战和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了从“社会党人”向“共产党人”的转变。在此期间,“德谟克拉西”是贯穿陈独秀政治思想的主线。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马克思资本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深刻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商品”章关于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考察中。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和商品拜物教的历史考察,阐明了经济的社会形态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历史性区别;揭示了人们的劳动的社会关系采取物的关系的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和基本特征;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看成永恒的自然形式和自然秩序的非历史观念和阶级本质;展望并绘制了社会形态从人的物化的商品形式向人的自由联合的社会形式演变的历史趋势。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德国观念论坚持观念、思想、概念的独立性,诉诸概念辩证法揭示世界与历史的真相,把全部人类历史变成了纯粹的思想的历史,人被仅仅当作人类历史实现自身目的的外在工具。系统阐释“意识形态何以‘没有历史’”,构成马克思、恩格斯超越德国观念论最为重要的问题。具体而言,即在哲学层面阐明物质生产运行机制,基于全面生产视域进一步阐明意识、精神生产的被决定性;着眼于人类客观历史进程,基于历史事实揭示意识、精神生产何以受现实经济关系的制约;强调只有诉诸生产方式变革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自身“没有历史”的深层根源,论证了只有“在劳动发展史中”才能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重要理论环节。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世界历史大势:“现代化”一词具有时间性,指向的是“旧”向“新”的转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旧”与“新”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旧邦”与“新命”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凸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产生于现代化的“挑战—应战”之中;从现实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从未来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明。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双向赋予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性的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二者共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严复研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留下了大量至今鲜为人知的批注。继之,他又发表《述黑格儿惟心论》,介绍了黑格尔《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的《精神哲学》的主要内容,并从中概括提炼出“伦理礼俗基于家,而为一切之基础”“国之合,以观念之合为先”“民族之自由不可侵犯”“国各有道以为存立”“道之胜者常为雄”“居今而言强国,问所持主义之何如”等重要思想观点,并将之与儒家思想中的“道心”“小康”“大同”等相会通一。这反映了严复从哲学高度为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寻觅理论基础所做的努力,是严复留给后世的一笔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邓小平是中国 20 世纪的历史伟人之一,在历史重大转折的新时期,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在时代风云变幻中,邓小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一系列理论突破,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晚年的邓小平,面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重大考验,始终坚持理想信念,鼓舞大家顽强斗争,充分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 他一方面积极主张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机智顽强地与各种损害我国利益的势力做斗争,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的自由观不仅具有批判性的解构维度,还具有超越性的建构维度,“自主活动”正是马克思表达其自由立场的基本哲学概念。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中,人的自由意志与社会权力关系的强制性之间始终存在着悖论:人的活动仅仅在一般的生理意义上以及在超越人的依赖关系的意义上具备自由属性,而一旦进入生产关系领域,它就将陷入非自由的强制状态。“自主活动”则意味着对这种悖论的超越:扬弃了疏离的异化劳动,实现劳动主体同劳动本身的和解;扬弃了狭隘的异化分工,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还压缩了自然必然性统治下的物质劳动,为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开拓自由王国的空间。“自主活动”描绘了在完成社会关系的总体解放后,个人将更加彻底地发挥自由意志并开展自由生活。如果说,“自由人联合体”是一种“总体性”的承诺,那么“自主活动”就补齐了“个体性”的理论环节,二者共同构成马克思自由观的经典概念。从“自由人联合体”到“自主活动”的阐释路径,构成了马克思自由立场的具象化承诺,也有力地回应了自由主义阵营所谓马克思漠视个体自由的误读批评。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文化则赋予了主体性以“人”的维度,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主体性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识,是一个民族现代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面向未来不断开放创新的超越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作为生命之流的时间长河当中,从过去经现在而通抵未来,延展出 自身的内在逻辑。始终保持着一种敞开姿态的中华文化主体性, 以“两个结合”为着力点, 既对过往保有文化反省的态度, 又携带着关涉未来的文化构建的任务, 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使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可以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之前的部分西方学者对中国抱有同情的态度,但大多数西方学者出于偏见,贬低或批判中国,将中国视为野蛮的“他者”。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鸦片战争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和可能的出路。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及其主导的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只能让中国从属于西方,只有通过革命予以扬弃和超越,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为目的、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定位的发展道路才是中国独立自主的现实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4-18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近现代以来,西方式现代化造就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形成了当今世界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和现代文明知识体系。在批判借鉴西方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初步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渊源关系和内在关系,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的基本问题、理论谱系和路径谱系的重大创新、具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共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和原创性贡献,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对中共党史前史的历史书写有一个由近而远的变化过程,即从五四运动写起到从辛亥革命写起再到从鸦片战争写起。时代越后,中共党史前史书写的时间越长、范围也越广。中国共产党对中共党史前史的书写不仅受到政治的影响,而且受到政治家的影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论证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