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庭湖区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驱动力分析——以常德市和益阳市为例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6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以2000、2010和2020年的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研究常德市和益阳市两个城市土地利用、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及其空间模式。结果表明:两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近20年来两个城市的林地和耕地面积均在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明显;景观指数方面,两个城市呈现出相似的变化,建设用地、草地和水域景观类型分离度指数始终保持较高状态,破碎度亦较高;耕地和林地景观类型分离度指数较低,破碎度也偏低;景观生态风险方面,两个城市的高和较高风险区均分布在临湖的平原区和城市建成区,低和较低风险区分布于林地景观,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

  •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进展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6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是城市发展潜力和空间品质的重要体现,空间活力的营造和提升是助推城市更新、营造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借助文献计量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回顾2003—2022年间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梳理了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阶段与热点并展开评述与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发文量与时间分布方面,全球范围内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数量上英文文献多于中文文献;国家与机构学术合作方面,中国相关研究热度最高,美国相关研究影响力最强,且国家与机构之间总体合作网络较为密切;所涉期刊与发文量方面,相关研究所涉期刊丰富,英文文献发文量高于中文文献,且英文相关研究所涉学科领域种类较多;研究主题方面,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热点不断更新,全球范围内相关研究关于城市设计对活力的营造关注时间最长,建成环境和大数据的运用是近年来中英文文献共同关注的热点。因此,立足于城市更新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未来应创新多学科交叉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理论体系和系统性评价框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动态演化路径,注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引起的多重效应研究。

  • 艺术融合多元参与村庄规划的逻辑与路径探索——以益阳市富民村为例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艺术设计能够提升村庄本底建设环境质量,促进村庄规划落实和实施。多元参与村庄规划能够进一步为村庄提供更多有益的社会因素和发展思路,艺术设计背景下多元参与的村庄规划能更高效、更全面地促进乡村振兴。以“启蒙—发展—提质—振兴”的规划目标为导向,在理论层面建构艺术融合多元参与村庄规划设计逻辑,以益阳市富民村村庄规划设计为例,探索村庄规划设计路径。从艺术家视角下村庄艺术赋能、村民主体响应下艺术化村庄发展、企业和高校等主体创作下村庄整体统筹以及村“两委”/地方政府保障下村庄振兴推进等四个层面探讨艺术融合多元参与的村庄规划设计路径,以期为我国传统农业型村庄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发展思路。

  • 基于城市发展潜力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优化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从地质学角度考虑多元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式,能够为城市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城市开发潜力和地质环境适宜性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核密度分析、欧氏距离分析等方法,对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展开实证研究,得出城市发展潜力评价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而通过相交分析将建设用地划分为九种空间类型。建议益阳市中心城区未来用地开发,会龙山、鱼形山两处地段应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以提升城市发展潜力和规避地质风险;资阳区北侧构造地裂一带等地质风险区域应提高地质工程建设标准;高铁新城东侧及鱼形山南侧应完善各类设施配套;其余建设用地应优先考虑开发建设V类、VI类、VII类和IX类区域。

  • “形态一功能”视角下益阳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识别与演变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揭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演变特征是指导城市布局的基本依据,如何准确刻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形态一功能”视角出发,借助多源地理数据,探究益阳市中心城区内部空间结构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益阳中心城区主要路网呈“两横三纵”结构,以金山路和桃花仑路沿线为功能核心向边缘拓展形成居住生活圈层和工业物流圈层,城市功能空间呈现出变形的同心圆结构;2021年城市路网结构完善为“三横五纵”,功能重心往东南方向偏移约1000m,形成“长春镇一赫山街道一沧水铺镇一衡龙桥镇”功能联系廊道,城市功能空间呈现出老城区、东部园区、高铁新区“一主两副”的多中心结构雏形。

  • 数字时代旅游古镇线上线下热度特征及其转化机制——以丽江大研古镇为例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摘要:数字时代虚拟网络与地理空间的融合对游客时空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探讨旅游古镇线上流量热度与线下游客集聚热度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对于支撑新时期保护更新规划决策、促进古镇可持续发展别具意义。文章以丽江大研古镇为例,借助多源数据和多元空间分析方法,剖析其线上线下热度特征及转化机制,结果表明:1)大研古镇线上线下热度的空间关联程度高、整体分布极不均衡,线上热度的幂律衰减特征明显,线下热度呈“核心-边缘”格局;2)游客集聚行为是线上线下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3)旅游古镇线上线下热度在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下通过数字媒介流量引导游客的打卡和移动行为而实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