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20世纪上半叶华金栋对藏南的地理调查及其影响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15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华金栋是英国对中国西藏地理调查和情报搜集史上的显著人物,他从地理上论证了英国所划“麦克马洪线”的“正确性”。他在英国有关“学会”和团体的支持下,专门到中印边界东段东端雅鲁藏布江下峡谷地区和西端门隅地区进行植物搜集、地理调查。他在地理上将西藏高原划分为羌塘高原、外层高原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三个地区。与之相适应,他在植物分布上划分中亚地区、印度-马来亚、东亚地区三个植物带,将这三个地区和三个植物带相连地区视为中印之间的“强度结合地带”。他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划分喜马拉雅山脉之南潮湿植物带和之北干燥植物带,声称要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中印“边界线”。他向英国政府提出研究报告,建议英国政府采取实际行动,实施“麦克马洪线”,侵占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和“强度结合地带”的中国领土。华金栋的行动,使英国政府及英印政府想起“麦克马洪线”,英国自1935年开始向“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实施“前进政策”。华金栋事例,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英国以及侵藏分子寻找地理依据以侵占中国藏南领土的策略手段。

  • 湛江湾1973-2023年间海岸线变迁分析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作为南方典型热带海湾,湛江湾海岸线的变迁分析,可为其海岸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基于1973-2023年间共42景光学卫星影像,利用随机森林提取岸线的方法,本文分析了湛江湾海岸线时空变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内湛江湾海岸线长度持续增加了103.13 km,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湛江湾主航道和南三水道沿岸。其中东、西海岸向海扩张的岸段比例分别为51.4%和71.6%,而东海岛向陆侵蚀岸段比例为58.0%。岸线分形维数与其长度变化趋势一致,从1.086上升到1.124。岸线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湛江湾西岸、东岸西南部和东海岛北部有大规模填海情况,填海总面积为82.82 km2。其中,2010后的填海面积占比达到57.5%;沿海养殖场面积在近30年则增加了26.98 km2;东海岛东侧及南侧岸线则有较大侵蚀情况。此外,湛江湾岸线分型维数、岸线长度与湛江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倒数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6和-0.99,这意味着湛江市经济与其岸线变化息息相关。

  • “总-详”传导阶段用途管制规则及路径研究一—以湖南省为例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随着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陆续批复,构建总体规划向详细规划的有效传导路径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文章对以往各类规划、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传导方式及问题进行反思,借鉴国内外规划传导实践经验,以湖南省为例,提出“总-详”传导阶段用途管制的“三步走”实施路径。一是梳理总体规划向详细规划的传导内容和要素分类;二是完善规划分区作为“总-详”传导的中间载体;三是构建与用途管制事权相匹配的纵向图-图、数-数传导路径。

  • 地球系统科学理念下海岸带地质调查转型思考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要求海岸带地质调查更加注重地质过程研究和定量模拟,加强对地球系统的预测,服务可持续发展。在地球系统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海岸带地质调查科学划分了全国海岸带生态地质单元分区,遂步构建了陆海统筹的综合调查监测体系和业务化的数学耦合模型,更加注重海岸带和海洋过程与人类活动的耦合研究,突出成果支撑和服务可持续发展。新时期,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地质科学供给,推动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模块化、标准化、流程化,强化数据采集、分析、模拟和预测,创新成果表达方式,构建专业化、特色化的业务新格局。

  • 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治理研究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三江源地域广大,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土壤侵蚀形态多样复杂,涵盖多种侵蚀类型。风、水、冻三种侵蚀力存在并不断相互作用,大大放大了侵蚀的影响,使当地出现湖泊数量锐减,水资源、农田、耕地遭受污染;生态系统退化,草地肥力下降,制约农业发展;破坏水利、交通,影响当地财政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提升生态保护意识与能力,制订、优化、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防治并举、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等办法来进行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治理。

  • 基于城市发展潜力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优化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从地质学角度考虑多元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式,能够为城市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城市开发潜力和地质环境适宜性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核密度分析、欧氏距离分析等方法,对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展开实证研究,得出城市发展潜力评价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而通过相交分析将建设用地划分为九种空间类型。建议益阳市中心城区未来用地开发,会龙山、鱼形山两处地段应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以提升城市发展潜力和规避地质风险;资阳区北侧构造地裂一带等地质风险区域应提高地质工程建设标准;高铁新城东侧及鱼形山南侧应完善各类设施配套;其余建设用地应优先考虑开发建设V类、VI类、VII类和IX类区域。

  • 经济制度因素组态效应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基于fsQCA 方法的研究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19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基于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现状,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经济制度前因进行分析。运用QCA(组态)方法,对于影响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经济制度因素(知识产权保护、经济自由度、全球治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关税水平)进行考量。研究结果表明,五种不同的组态(内外循环双蓄力型、低质量高开放型、低质量高保护型、外循环稳定型、外循环自由型)均可带来高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引入经济制度组态视角研究提高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揭示全球各国高价值链地位的多元路径以及作用机理,对理论发展以及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 “虾稻”模式下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维系统综合效益——以湖北潜江市为例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虾稻共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兴农业模式,被视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尝试。文章以“虾稻共作”模式的发源地——湖北省潜江市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综合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从三维系统角度揭示了2016—2020年潜江市各乡镇在“虾稻共作”模式下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维系统综合效益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影响该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虾稻共作”模式下,潜江市三维系统发展指数在“十三五”期间呈现出动态演进的特征,各乡镇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绝对差异。②三维系统综合发展效益呈下降趋势,西部、东部和北部较中部高,经济发展效益与三维综合效益的时空变化较为吻合,粮食安全效益与生态保护效益趋势相反。③经济发展指标对综合发展效益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生态保护指标和粮食安全指标。

  •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业贸易格局演变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9-26

    摘要:中国是文化产品贸易大国,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不仅有利于调整贸易结构、增强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还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本文利用2008年~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产品进出口数据、商品类别进出口数据、世界文化产品进出口数据,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贸易强度指数法及Arc GIS空间可视化法,从文化产品贸易总量、贸易结构及贸易合作伙伴的视角分析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产业贸易格局及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业贸易,提高了我国文化产业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加强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强度,其中我国出口乐器和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进口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所占比重最大,仍应通过发展多元贸易模式、拓宽文化贸易市场、优化文化贸易结构、运用数字技术、缩短文化距离及优化扶持政策等路径有效加强文化产业贸易,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共同开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 介入民族理论探讨:地理学学科融合的民族地理学案例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6-21

    摘要:民族地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和近30年民族理论探讨地理取向的梳理表明:1)中国民族地理学发展存在由“显学”逐渐演变为“显而不扬”学术领域的过程;2)当代地理色彩浓厚的民族理论探讨强调了“地理”于民族发展、整合、认同的意义,但对“地理”的理解复杂多样,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民族地理理论探讨方向;3)作为独立学术领域的狭义民族地理学,仍然缺乏系统化的理论体系。结合现当代地理学思想,地理学介入民族理论探讨有望增强民族地理学领域整体性、促进地理学学科间融合。其现实路径包括:1)以“国家-区域-地方”尺度框架来整合广义民族地理学理论体系;2)以自然、社会、人文3个学科传统来对接民族阐释维度,形成“自然-社会-人文”民族阐释体系;3)在狭义理论层面,聚焦强调联系性、流动性、转换性的地理性民族理论探讨,从而增强民族的地理性理解,而不仅是地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