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基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视角分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之中。在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引领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学界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同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同共同富裕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新质生产力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思想。新质生产力有其生产力起点,新质生产力属于生产力范畴,“新质”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而出现质的变化。新质生产力在动力上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要素上实现创新性配置,在产业上实现深度转型升级,具有高技术性、高效能性和高质量性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实现共同富裕是这一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人民生活品质由客观和主观两部分构成。客观生活品质指一定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在其中的经济收入、能够享受的各种服务等。主观生活品质则是对客观方面的自我感受和满意程度。要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的真正提升,就必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发展新质生产力同实现共同富裕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新质生产力加速社会财富增长,促进高质量发展,促进财富分配的均衡,所以新质生产力在实现共同富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一定的实践路径完成的。这些路径有:进一步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通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堵点卡点;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筑牢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主体支撑;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外部环境。

  • 人工智能时代微观权力的哲学省思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工智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现实化,是人类自主性和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产物,促进了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构建了一个技术一社会关系网络,人们不得不在这一网络中展开自己的实践活动,产生了比工业时代更加精细、更加灵活的微观权力形式,对人的行为、思维和精神产生深层控制。借助人工智能,权力已经延展到社会过程的每一环节和社会结构的每一神经末梢,社会被纳入微观权力的结构化体系之中。克服人工智能时代的微观权力体系,需要建构人工智能应用的社会制度和规范体系,确立人工智能应用的劳动逻辑和价值原则。

  • “人类世”还是“资本世”?一马克思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辩证关系思想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人类世”概念的提出,强调了人类对地球生态造成的深刻的物理性改变,然而,其将“人类”作以整体性的抽象理解,忽视了具体的社会关系对自然环境的不平等影响,以及差异性社会主体间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分配。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出发,自然生态并非外在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甚至与之相对立的存在,在肯定自然生态系统先在性的前提下,社会有机体中资本的权力关系及其衍生意识形态主导着生态环境的变迁,即“人类世”实际上是“资本世”,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制约性也预示着资本主义自然的限度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转型的可能未来。

  • 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生成根源探赜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理论和现实难题。从个体内在需要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生成的根源有3个向度: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生成的现实起点,要关注人的利益,在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的利益过程中实现对人的思想政治引领;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生成的重要基础,“笃信”本身也蕴含着情感,通过以情育情、以境育情和以德育情提升情感体验以增强认同感和信任感;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生成的动力源泉,信任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个体社会化、满足精神发展需要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重要论断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党的文献》

    摘要:2023年 7月以来,习近平明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围绕这一论题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代表性的论断主要有:“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这些重要论述在理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在实践上为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从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实践指南。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意义,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善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切实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可行路径。

  • 论马克思对需要范畴的考察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28

    摘要:需要范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自我意识开始对“需要”进行具体的追问,在对市民社会的回归中确立了“需要”的此岸性,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异化理论,从劳动异化视角论述了“需要”的失范,以期深入物质生产的现实关系,将“需要”范畴纳入历史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分析了资本逻辑获得主体性地位下“需要”的物化状态,立足于社会生产过程分析了“需要”与生产环节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产方式对于需要范畴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更高社会形态中“需要”主体的复归。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完成了对需要范畴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 中国共产主义旅欧组织的创建历程、主要特征及其精神传承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受欧洲共运热潮激励转向马克思主义,在党、团中央领导下成功创建中共旅欧组织,经革命烈火淬炼成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坚强堡垒。该组织在欧洲激进环境中成长和战斗,推进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旅欧华人进行反帝爱国斗争等工作,为党的创建和国民大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回顾中共旅欧组织筚路蓝缕的创建历程和奋发进取的革命精神,有助于深化理解党的百余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继续做好青年干部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坚持胸怀天下、强化素质本领等工作,为在新的世界百年变局中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何以领导乡村治理的三重逻辑与实现路径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从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层面出发回答农村基层党组织何以领导乡村治理这一基础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逻辑来看,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必然要求,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领导乡村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全面科学地领导乡村治理。从现实逻辑来看,解决乡村治理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现实需要,需加快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与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相融合的新型领导方式。从价值逻辑来看,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归宿,需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通过不断回应人民利益诉求以实现对乡村治理的领导。基于此,需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功能,围绕“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以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融入,围绕村级集体经济振兴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经济建设功能,从而在乡村治理中更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 论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1-03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而要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人就要以“攻”的态度学懂弄通、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要以“实”的态度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有的放矢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要以“思”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就要以“活”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精神力量,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这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内在要求。

  • 网络空间精神交往: 本质内涵、生成动因与价值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09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空间的建构为人类精神交往实践提供了新的活动场域,促使现实社会的精神交往活动向网络空间延伸,催生出网络空间精神交往这一交往实践新形态。网络空间精神交往是以虚拟实践为基础、以数字关系为连接、以意义共享为主导、以网络意识形态为产物的实践活动,网络信息生产方式变革、网络媒介技术革新、网络生存实践演进以及人的精神交往需要共同促进了网络空间精神交往的生成发展。面对人的精神交往实践的深刻变革,应科学把握网络空间精神交往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积极开创网络空间精神交往实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