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克海默尔“社会批判理论”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霍克海默尔通过对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的分析,奠定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就形而上学而言,它的绝对性是不可能的,但人们由此走向了实在与理性的分立,后来理性主义的努力体现了现实性。由于经济基础的变更,理性主义在当代哲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它对唯物主义的攻击并不成立。形而上学只关心终极的实在,并不关心社会实践的状况,并不与具体的历史情境相结合,而唯物主义却与此恰恰相反,唯物论者站在经济的基础上,历史地把握人与自然的矛盾,关注人的权利与社会结构的进步,因此,可将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霍克海默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依然是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演进中形成对世界的认知,当下需要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认知,因此霍克海默尔是一个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霍克海默尔的实践性哲学基点,从批判社会问题入手,在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中,反思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对历史唯物主义解决时代问题指出了现实路径。

  • 人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论析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人学是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人的问题始终是学术界无法回避的焦点论题。在人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人的异化”“人的发展”等方面的论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的本性”“社群关系”“人性变迁”“内圣外王”等观点具有高度契合性。正是这些契合之处,推动了人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彼此契合到有机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也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一定学理依据。

  • 乡村振兴中农民意义世界的形塑:缘由、资源与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意义世界是为人的行动提供向导和动力的一整套价值理念总和。农民的意义世界是乡村振兴的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当前,农民的意义世界———本体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和基础性价值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铸魂很大程度上是对农民意义世界的时代性形塑。儒学优秀思想观念是形塑农民意义世界的丰厚滋养。儒家孝道本义和仁爱思想为充盈农民本体性价值观提供合理内核,五常之道和以德立人思想是匡正农民社会性价值观偏失的优秀因子,勤俭节约和以理达欲思想是纠治农民基础性价值观失衡的积极资源。形塑农民意义世界的行动策略,要以儒学的“再下乡”为基本前提,以文化乡贤和儒学推广者为行动主体,以“两创”和“两个结合”为根本方法。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功能作用、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更具创新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对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乡村产业资源合理配置、乡村产业体系协同完整和乡村产业链提质增效都起着重要驱动作用。但当前所面临的技术壁垒与人才缺乏之困点、设施滞后与资金不足之困顿、监管缺位与体制僵化之困阻、大干快上与资源错用之困局构成了妨碍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为此,需要创新人才机制,发展关键技术;激活社会资本,加快设施建设;完善治理体制,深化数字监管;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资源配置,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能,持续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 新质生产力如何影响产业链韧性: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统计与决策》

    摘要:文章基于2014-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韧性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通过替换被解释变量、调整样本时间区间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创新要素配置能够强化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用于产业链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低创新要素错配地区,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 人工智能时代的红色文化精准传播:机遇、模式与策略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5-13

    摘要:实现红色文化精准传播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题中之义。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实现红色文化从单向传播走向泛在传播、从有限传播走向海量传播、从饱和传播走向分众传播、从离身传播走向具身传播提供了全新机遇,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基于用户标签识别、主体深度互动、知识自我生产、系统整合推荐等四种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应用也带来了新挑战,包括技术自主诱发传播主导权失控风险、茧房效应诱发传播内容低质化风险、数字鸿沟诱发传播对象分立化风险、信息泛滥诱发传播影响力削弱风险等,为此需要以主流价值引领精准传播方向、以媒体融合丰富精准传播媒介、以现代治理明确精准传播边界、以优势资源创新精准传播内容等,提升红色文化精准传播的质量。

  •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研究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既是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实践,也是支撑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举措,其生成逻辑具有多重向度。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民群体法治意识淡薄、司法资源供给不足等诸多障碍。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以权力规制、权利保障为核心,夯实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基础,构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法治理念培塑,籍以助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向纵深发展。

  • 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及当代启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探索,又是政府、社会与群众多元主体团结合作的乡村建设之举,更是共产党与基层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范式,全方位呈现了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新样态。基于既有学术研究的相关概念内涵,建构“场域-价值-利益”三重维度,分析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治理实践境遇。研究发现,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过程中治理主体的多元互动已呈现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形态。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应体现乡村社会特殊历史演进中所蕴含的现代乡村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场域共生”扩展多元主体参与渠道,“价值共同”增强地域发展情感认同,“利益共享”激活乡村内部经济活力,以此观照当今社会乡村治理发展及共同体建设的新形态及面临的新难题,更好地探寻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