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具有独特价值。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现在3个维度:理念层面,民本思想、德法共治、和谐调解等理念为当代法治价值体系提供文化根基;制度层面,传统立法、司法、监察制度的历史经验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本土资源;实践层面,其社会治理智慧促进公民法治意识提升,推动乡村治理、经济法治、司法改革及廉政建设的创新实践,并在国际法治交流中彰显中国法治道路的文化独特性。面对新时代法治建设需求,需通过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化,实现其与当代法治体系的深度融合,从而向世界展现中华法治文明的当代生命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显著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也对社会秩序和运行规则造成一定冲击。算法歧视、算法黑箱等数字侵权问题频发,维护数字时代弱势群体的权利具有紧迫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该群体由于权利保障制度滞后、相关责任主体缺位以及数字权利体系呈现不确定性等因素,在融入数字社会时面临诸多困难。为构建更完备、高效的权利保障体系,应优化现有法律架构,构建数字权利体系,并推动多元化治理格局的形成。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人权》
摘要:2023年10月 14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权理论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来自全国有关机构、高等院校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和有关研究人员,对 “中国式现代化之人权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之人权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之人权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之人权文明新样态”等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研讨会对加强中国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人权》
摘要:女性参与立法是女性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女性主义理论在对“作为权利的公民身份理论”与“作为责任的公民身份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主体性的公民身份理论”。观察当前我国女性参与立法的实践,可以总结出“最低比例”与“影响评价”两个制度保障原则;但是,它们各自存在着一定的固有缺陷。对此,还需要反思性地补充“主体性参与原则”。该原则要求女性以主体身份,实质性地参与到立法过程中,表达女性需求与主张,输入女性视角与经验,重构既有立法中的权利与责任分配。三个原则互相补充、共同作用,从而全面地构成女性参与立法的制度结构,促进相应的行动结构的再生产。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仲裁因程序便捷、执行广泛有效在解决国际争议中越发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涉外仲裁迅速发展,但涉外仲裁人才队伍,尤其是涉外仲裁秘书队伍遗乏。在涉外仲裁秘书培养过程中出现“供给”与“需求”脱节、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匮乏、相关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备等问题。涉外仲裁秘书培养体系需要从形成以“需求侧”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健全涉外仲裁秘书相关配套制度三方面予以完善,逐步提升我国涉外仲裁秘书的专业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国际仲裁话语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1
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要义,中国式现代化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内涵是培养德法兼备的时代新人,助力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理路建构从支撑理路、坏境理路和载体理路三个维度展开。其中,在支撑理路包括以良法善治为表征的制度支撑理路、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表征的外源性支撑理路和以公民美德为表征的内生性支撑理路,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在环境理路包括民主协商的逐步达成、法治社会的良性构建和法治秩序的有序生成,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在载体理路,包括有效提升法治接受度的制度载体理路和夯实文化载体,增进法治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人工智能的兴起对法治建设与法学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为推动人工智能与法学教育实现从形式融合到实质融合的转变,高校探索出利用科技赋能法学教育、将计算思维融入法学教育体系、单独成立人工智能法学院等模式。然而,在实践中难以解决智能技术冲击传统教育理念、智能法学课程体系适用性不足、技术过度扩张消解思政元素等问题。法律知识图谱作为法的要素与人工智能的集合产品,能够成为人工智能与法律对话的桥梁,而领域理论则能够有效化解人工智能法学在传统学科划分中的定位难题。有必要根据法律知识图谱革新教学理念,通过德育铸就卓越法治人才之魂,结合领域理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构建人工智能法学人才的培养路径。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学面临困阻,教学目标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方法不够完善。在各类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法应在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但是,部门法中的案例教学法在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中缺乏足够的适用空间,而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本身又未形成体系化、可复制推广的案例教学法。为此,应将法律职业伦理案例划分为行为事迹类案例与规范适用类案例,针对前者应当适用“评价分析式”案例教学法,针对后者应当对三段论进行丰富改造,增加角色拟定、组织讨论与辩论等“组合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以及举办法律职业伦理短视频大赛等形式检验案例教学法的授课效果。此外,亦要在“双师同堂”中增强教师与实务导师的课前沟通、加强教师对实务导师的授课引导以及稳定实务导师队伍。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法学教学的层次性决定了本科 “民法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故课程的组织与方法应当受到上述目的性的约束。 由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存在利弊并存的特征,故扬长避短遂成为实现教学目的的必然选择。 在上述教学目标的约束下,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案例分析所需知识之储备”为原则进行取舍;课程的教学方法,则需妥善处理记忆与理解、具体与抽象、知识与应用及输入与输出等方面的关系。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成功开辟了红色法治道路,创造了中国红色法治文化,在法治理论、法治道路及法治体系上,表现出了历史方位的先进性。中国法治人才培养要自觉传承和弘扬红色法治文化,就是要将红色法治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融入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既有利于为社会主义法治人才铸魂定向,也有利于法治人才在法律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法治人才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中国法治人才培养要把红色法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落实在课程体系、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及校园文化活动中,为固守中国法治的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人才保障。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法学人才培养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方案是法学人才培养的根本章程、纲领性文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法学人才培养的效果如何,与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人民的满意度等有密切联系。通过对17所政法院校(包含传统的“五院四系”政法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发现新时代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简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毕业条件、课程分类及主要内容、实践(实习)时间、文化素质类学分要求等方面具有完善的规定,但也存在与时代发展契合不够、学科交叉不充分、参与主体单一、培养特色不足等问题。改革法学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契合时代需求,体现交叉趋势,彰显多元培养主体,呈现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实践分析与理论总结表明,法学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要不断推陈出新,促进法学人才深度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存在脱节现象,但各类模拟法庭的优胜者却颇受市场青睐。 通过引入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本文从法律人类学的角度观察了 W 大学法学院的模拟法庭赛队遴选、训练和比赛全过程,参赛选手在戏里戏外的场景变换中实现了从“法学生”到“法律人”的转变。 主流法学教育中的“教育—实践”脱节体现于对综合能力培养的缺乏,强制选取矛盾立场的模拟法庭弥补了这一缺陷,有效促进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紧密联结。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科技是法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类ChatGPT大模型具备理解、运用和生成自然语言的能力,有望多维赋能平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内的法学教育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必须警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法学教育的潜在挑战:误导性结论对准确“法理解”的阐释性挑战、技术依赖对学术诚信的价值挑战以及知识自动生产对教育数据安全的法治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法学教育领域既要积极发展,也要规范控制,就此,应秉持 “人本主义”取向的核心治理理念,坚持“人为中心,技术辅助”的总体定位,并导向教育主体的实际需求。 在应用发展层面,从正确认知教育范式变迁、完善顶层设计和培育主体素养方面做好类ChatGPT大模型赋能法学教育的事先预备。 在法治保障层面,需要确立过程性教育数据信息合法性保障机制、类 ChatGPT大模型“前置预训练”机制和用户输入端“误导性指令”的禁止机制等。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相较于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生成内容显得更为自然、连贯、准确、高阶,在 法学教育领域引发了热潮。 首 先,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科学研究方面具有正向价值,但同时也可能引发智能算法黑箱、人工智能依赖等一系列技术与教育风险。 其次,面对创新机遇与风险挑战,一方面,有必要从技术风险规制层面着手,通过透明性原则、公平原则和准确性原则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法学教育领域之革新,以此推动人工智能算法公开、加快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确保知识信息准确无误;另一方面,在教育风险规制层面着重培养教育对象的思辨、创新和诚信素养,使之发生知识上升逻辑、博学转为慎思、强制走向自觉的转变。 最后,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互嵌,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法学教育教学目标转向和方式方法转型,重塑法学教学新模式。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目前,ChatGPT 等人工智能对法学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唯结果”式的考核方式举步维艰、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步崩解、教育主体性边界模糊、法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化解上述棘手问题以及如何合理运用GPT 等技术整合优化法学教育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法学研究方法和课程建设正是法学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 从长远角度看,法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对 GPT 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的监督、风险的防范也要加紧提上日程。 面对 GPT系列技术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教育者势必要沉着冷静,探索新思路,积极地和新一代人工智能进行良性融 合,推进教学过程“全链条化”“人本化”“协同化”“实践化”,加强算法风险治理,开创我国智慧法学教育的新生态。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ChatGPT正在革新论文写作范式,重新定义写作创新。其凭借强大的数据大脑和优异的算法神经对高校的传统论文写作既造成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ChatGPT参与写作面临“禁”“放”两难。基于科技创新和大国竞争之需求,有准入ChatGPT参与写作创新的必要;基于人的创作而非机器生成的伦理准则,又应当禁止ChatGPT参与写作。过与不及均属不当,应确立ChatGPT适度参与的中道立场,遵循同类规制原理,构建人工智能金字塔式规制机制,实现高低分级管控和公私分类管制,驾驭高级人工智能对相对低层级的人工智能参与写作进行识别与规制;并区分论文写作的公益和私益属性,在公益领域确立“申请一授权”的规制模式,在私益领域确立“合同一交易”的规制模式。同时跟进规则保障,可为ChatGPT参与写作设定为与不为的边界。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法律与秩序作为文明的原生力量深深植根于游戏的原始土壤中。 传统教育的游戏化与现代严肃游戏的概念截然不同。 严肃游戏的设计及效果主要得益于对思维方式相似性的模拟运用,极大突破了时空限制和流程控制,进而实现高度开放的协作交易和低成本的沉浸式训练。 同时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弱化游戏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壁垒。 传统文科教育的变革亦可以此为借鉴,探索文科教育与新时代技术手段互为模拟、协同演进的新文科发展道路。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写作能力对于法科学生非常重要。 西北政法大学“公法名著导读”课程以及公法读书会,强调法科学生的学术训练应注重经典阅读训练和写作能力培养的结合。 在学问的起步阶段,应理解阅读经典的必要性,明晰如何选择和阅读经典;注重实际的写作过程,有意识地学习借鉴优秀文章;在自我审视、同辈交流与教师指导中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学术研究的漫长旅行中,总有前辈、同仁与你不期而遇,同行不孤。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学生的论文写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质是一个双向的互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独立思考。 学生的论文写作应做到“有声有色”,声音真切、平实,把握创新要素,要具备规范的底色与鲜艳的亮色。 论文写作是真正的教学相长,是师生平等交流、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过程。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从法学教育的一般规律来看,写作是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必修课,是学法、明理、成才的必由之路。 同时,写作是一种传承。 我们应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广泛吸收和借鉴前人的、当代的研究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行万里路后再远行。法科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既是法学知识体系的受益者、见证者,也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参与者、推动者。 要敢于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批判、反思、追问,推动法学知识增长和知识体系建构,成长为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