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0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社会组织的发展与领导注意力密切相关。乡镇社工站作为一种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广受关注的农村基层社会服务组织,正在吸引基层政府的注意力并在各地渐次兴起。本文以雨露机构的社工站建设为例,从纵向发展历程和横向发展类型两个维度剖析乡镇社工站建设中的领导注意力现象。从纵向发展历程看,对应领导注意力经历个体重视、群体推动和制度建设三个阶段,乡镇社工站亦走过零星出现、逐渐扩散到规范发展三段历程;从横向发展类型看,依据注意力主要来源于上级主管机关民政部门还是上级政府部门的不同,乡镇社工站的领导注意力可分为以块为主的紧密型、以条为主的疏离型以及条块结合的联动型三种类型。研究显示,唯有实现持续的制度性注意力吸引和条块结合的注意力联动,乡镇社工站方可获得持续稳定发展。为此必须内外同时发力,一方面必须提高相关领导对社工站建设的认知,另一方面社工行业务必在乡镇社工站建设事业中做出实效。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层级化是产业组织模式的核心特征,推动层级主体间的紧密联结对于龙头企业实现产业规模化与标准化目标至关重要。龙头企业通过设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精准匹配产业组织模式中层级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将各层级主体的资源与生产分工有机结合,实现龙头企业规模化目标。在层级化产业组织模式纵向治理中,龙头企业通过合约推动关系的分层治理,以合约激活和渗透关系,实现治理机制的层级联结,达成龙头企业生产标准化目标。龙头企业善用产业组织模式的层级化特征,有助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共赢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 CGSS 2015中的全国农户生活能源使用状况数据,本文运用 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家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以及清洁能源的可获得对农户清洁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高人力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农户使用“高品位”的清洁能源,但其实际的能源支出却低于使用传统能源的其他农户,出现品位与成本倒挂的现象;人力资本与经济资本对农户使用的清洁能源耗能和占比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相对于务农而言,外出务工对农户清洁能源的耗能量和占比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农户与清洁能源供应点的距离与清洁能源耗能和占比均正相关;人力资本要素中家庭最高文化程度越高,清洁能源消费成本占总能源消费成本的比率越低,经济资本对农户清洁能源消费有正向影响,农户在清洁能源的获得较容易时则会增加对清洁能源的消费额度,并提升其消费比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从制度支持机制、机会结构约束机制和收益-风险约束机制三个维度分析了影响家庭农场主职业传递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制度支持机制对农场主的职业代际传递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相对于选择家族内其他成员而言,政府开展的人才培训和政府补贴有助于农场主子女作为职业代际传递对象;机会结构约束机制对家庭农场主的职业代际传递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对于选择家族外成员而言,在子女参与农场劳动的情况下,农场主将优先选择子女作为职业继承人;从收益-风险约束机制来看,家庭农场的短期收益对农场主的职业传递意愿并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影响;农场主在认为农场经营存在较高风险的潜在收益时更愿意选择子女接手未来的农场经营。由此提出:除了进一步加强对家庭农场的制度支持外,还应该提供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鼓励发展亲代与子代共同经营的家庭农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应该为具备农业企业家才能的能人创造宽松的环境,并致力于加强农村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摘要: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性别逆转,出现了女性优势和所谓的“男孩危机”。以往研究已经注意到该现象,但是完全忽视了性别比,导致女性教育优势被低估了。本文基于这种认识,以录取规模而非在校生人数作为基本指标,考虑性别比的影响,对现有研究进行了修正。文章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与现有研究结论相比,女性教育优势出现的时间要更早,严重程度更高;不同层次教育(本科、大专和中专)中,女性教育优势的变化趋势和严重程度不同;女性教育优势是逐步积累而成的,经历了中考和高考的两次突破。不过,女性教育优势并没有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总体弱势地位。所以对此要树立正确的认识,促进两性共同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探讨农村社会工作者择业和离职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推动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借鉴场域理论和阿兰·图海纳对于主体概念的解释,对21个农村社会工作者的案例分析发现,这一职业群体可按择业动机分为三类:生存生活型、职业发展型和利他反思型。总体来看,他们既有对于生存和生活的现实诉求,也渴望获得意义感,成为具备创造性乃至利他性的主体。而农村社会工作作为职业场域,其中的行业、机构、政府或政策以及农村社区等环境性要素既有一定的特殊性,其部分优势满足了具备特定动机的农村社会工作者主体性生成的需要;也存在与城市社会工作相似的诸多限制,推动了农村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或行为的产生。因此,提出不仅要着力提升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待遇福利,更要为其提供更多的行动空间以及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也应当开发可以测量社会工作者改造社会、践行利他主义和反思主流价值观等意愿强度的量表,并将其应用到对该职业群体的考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