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枪与抗争:1945—1949年国统区民营面粉企业生存模式探析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关于1945—1949年国内历史的考察,多从政治史、军事史的角度进行梳理,提及这一时期国统区的经济状况,通常用“通货膨胀”“经济崩溃”“企业倒闭”“奄奄一息”进行定性描述,此类概括固然没有问题,但却不易把握此时期民营企业的生存模式和发展轨迹。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出台方面,为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做出了努力,并在短期内一度取得一定效果,主要表现在很多典型行业如面粉业、纺织业的生产能力甚至超过了战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内地工业在“二次进口替代”上也取得一定成绩,但生产能力的提高却没转化成产量和效益的明显增长。与此同时,虽然国民党政府标榜“不与民争利”,并给予配合政府的部分民营企业经济上的补偿,但效果适得其反,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反而进一步被挤压,且面临原料供应不足、价格干预、销售管制等困境。出于生存考虑,民营企业改变以往的生存模式,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应对危机,但所有努力却被日益恶化的经济环境所吞噬,终究无力回天。

  • 跳跃传导、梯度转移与无效回流:民国时期长江口岸城市间的工业技术扩散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民国时期,长江流域以上海、武汉、重庆为代表的口岸城市在经贸互动的同时,亦进行着区域间的技术扩散。全面抗战爆发前,技术扩散以技术发源地上海为中心,在技术势差作用下,以港口一腹地的路径,呈放射状向周边地区转移,其中沿长江自东向西的传导呈跳跃状演进,上海的优势技术在20世纪30年代经常跳过“二传手”武汉,直接扩散到重庆。全面抗战爆发后,受战争环境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大后方之间的技术扩散表现为沿长江自下游到中游再落脚到上游的空间梯度逐次转移。抗战胜利后,大后方在战时培育和积累的工业技术又回流到武汉、上海等中东部地区,但受时局影响,并未产生技术层面的积极效应。民国时期长江口岸城市的工业技术扩散,形成以长江为依托的技术扩散通道,不但推动了不同地区企业互动,同时导致长江口岸城市发生物理学上的塑性变形,口岸城市的工业形态已是不可逆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优化了近代中国的工业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