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于1945—1949年国内历史的考察,多从政治史、军事史的角度进行梳理,提及这一时期国统区的经济状况,通常用“通货膨胀”“经济崩溃”“企业倒闭”“奄奄一息”进行定性描述,此类概括固然没有问题,但却不易把握此时期民营企业的生存模式和发展轨迹。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出台方面,为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做出了努力,并在短期内一度取得一定效果,主要表现在很多典型行业如面粉业、纺织业的生产能力甚至超过了战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内地工业在“二次进口替代”上也取得一定成绩,但生产能力的提高却没转化成产量和效益的明显增长。与此同时,虽然国民党政府标榜“不与民争利”,并给予配合政府的部分民营企业经济上的补偿,但效果适得其反,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反而进一步被挤压,且面临原料供应不足、价格干预、销售管制等困境。出于生存考虑,民营企业改变以往的生存模式,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应对危机,但所有努力却被日益恶化的经济环境所吞噬,终究无力回天。
[V1] | 2025-04-08 09:10:27 | PSSXiv:202504.01137V1 | 下载全文 |
1.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吴耀庭+印度尼西亚卫生外交研究的冷战视角:现状、意义及反思 | 2025-04-25 |
2. 山东根据地北海银行会计制度研究(1938一1948) | 2025-04-22 |
3. 略论民国时期会计师服务收费思想与实践 | 2025-04-22 |
4. 近代华资银行信息能力建设考略(1919一1937) | 2025-04-22 |
5. 从民国初年川粤汉铁路购轨纠纷看经济民族主义实践之路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