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面对宏观经济的复杂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实施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以达到“稳就业、稳投资”的目的。基于2012一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减税对企业投资和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减税显著促进了企业投资水平的提高和就业规模的扩大,从系数绝对值来看,减税对投资的促进力度更大。进一步按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行业进行分样本探讨,发现减税对于不同产权性质、不同规模和几乎所有行业的企业都显著增加了其投资规模,但减税对就业的影响则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只对非国有企业、较大规模企业以及生活服务业和零售企业具有显著扩大作用,说明相对于增加就业,企业更倾向于将减税节省的资金用于投资。这可能与我国所实行的投资偏向型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关。因此,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的减税政策,要从投资偏向型减税政策向就业偏向型减税政策转变;将减税降费政策向民营企业、大规模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倾斜,增强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实施创新导向型减税政策,优化就业结构。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7-05
摘要: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 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于批判性视角和需求端,重点关注数字鸿沟、社会–空间不平等和弱势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国内研究强调功能性视角和供给端,聚焦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总体而言,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信息社会公平公正和国家战略需求从供需两端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研究兴起,国内外研究议题相近但研究重点、视角和导向相异。展望未来,建议:① 平衡供给和需求端的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地理学研究,强化研究成果的联动性和系统性;② 将数字基础设施融入地理学既有理论框架,推进学科知识生产和理论建设;③ 充分挖掘地理学综合性优势,引领数字基础设施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演化经济地理学面对区域中更加激进、非关联性新兴产业形成的研究有待深入,呼吁引入可持续性转型理论框架以提供更加全面的解释。文章梳理并述评可持续性转型视角下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的研究进展并展望研究议题。可持续性转型视角下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的理论探索致力于整合多层次视角、技术创新系统和多尺度空间、地方嵌入等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关注:①多层次视角、多尺度空间下多元作用者推动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研究;②界定空间范围内技术创新系统推动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研究。研究认为,可持续性转型视角下区域绿色新兴产业形成成为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前沿议题,致力于强化多层次视角和技术创新系统的空间、地方和尺度性。但是,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转型的概念内涵、新兴产业的类型以及区域案例的范围有待进一步丰富,可持续性转型与经济地理学不同流派互动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尚显不足。建议未来研究关注:①面向更广泛类型区域中更加多样化门类新兴产业的形成以优化转型地理理论框架;②“结构—能动性”互动下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的理论体系整合;③将可持续性转型更广泛地融入经济地理学不同流派理论;④运用可持续性转型视角服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应用转化和政策启示。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19
摘要:珠三角与香港跨境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本文聚焦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使用香港科技创新功能及要素的特征,集成客观视角下企业社会经济属性和主观视角下利益相关者合作动机以揭示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香港对珠三角高科技企业的科创功能供给主要体现在“一国两制”框架制度优势的市场拓展、国际化运营和企业融资,投资创业退居相对次要位置,科创要素的供需关联性由强到弱分别是生产性服务、劳动力和科技;② 港资、较大规模和创立年限更久的珠三角高科技企业更倾向使用香港科创要素,内资、中小规模和新创企业对香港科创要素的需求呈减弱态势;③ 香港劳动力、科技和生产性服务供给的优势体现在竞争力、国际接轨和国际视野,劣势在于高成本、粤港相互了解有待深化和合作机制不够健全;④ 宏观层面全球和国家新经济格局下香港的功能转型、中观层面“一国两制三关”跨境区域特性、微观层面企业异质性之间的多层级互动影响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与香港科技创新赋能的关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