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凑戏”是红色文艺运动初始阶段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以回归艺术本原为表现特征,追求大众参与艺术创作过程的“游戏性”与“娱乐性”,并且在这种群众性的“凑戏”过程中,去充分体现文艺大众化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凑戏”是一种回归艺术本质的文艺现象,所以它完全摆脱了五四新文学以来的“西化”影响,不仅为红色文艺运动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工农兵大众的艺术素养,最终经过20多年时间的摸索与实践,开创出了一个“人民文艺”的历史新纪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意义重大。但是若将“白话文”视为“文 艺大众化”的历史源头,却并非一种历史事实。因为“白话”是一种“口语”,而“白话文”则是一种“文 字”和“文法”。对于底层社会不识字的平民大众而言,他们欣赏“艺术”主要是通过“看”和“听”,其“大 众化”的表现特征一直都客观存在;但“文学”却需要“阅读”,必须首先解决识字问题,才能通过文字去 欣赏“文学”。由于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只单方面强调“文”的意义,既没有考虑到“文”与大众之 间存在的隔阂,更没有提出如何去解决“文”之大众化的有效方案,所以,无论是晚清还是五四,“白话文” 运动始终都是在知识分子场域内自我循环,不仅没有同“文艺大众化”运动发生直接关系,反倒是在“我们” (知识分子)与“他们”(平民百姓)之间重新挖掘出了一条难以逾越的思想鸿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何其芳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 他早期的诗文创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出世” 态度十分明显。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 他又由 “出世” 转为 “入世”, 积极投身于全民族的反法西斯战争, 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这就是学界所关注的 “何其芳现象”。 其实所谓的 “何其芳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新文学现象, 它所反映的问题本质, 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世界观问题, 而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 一直都在自觉坚守的文化人格问题, 即: “出世” 与 “入世” 这两种传统文化因素, 形成了他们文化人格中可以互相调节且可以自由转换的内在机制, 并根据其自身的生存环境不断地进行切换, 进而使自己始终都能够保持一种心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