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南都学坛》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之后,新文学家在理论与创作上声势渐强。为进一步推动新文学建设,确立新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胡适到李一鸣为代表的新文学史家、文艺批评家以著史的方式,逐步完成解构旧体文学权威与建构新文学正宗地位的任务。作为清代极具影响力的旧体文学流派,桐城古文在新文学史家笔下被塑造为不能适于时代需要的形象,在新文学史著作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林纾因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创举闻名于世,亦被新文学史家与桐城派捆绑在一起,列作解构的主要对象。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新文学完成对旧体文学的跨越,成为现代文学史叙述的主体,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民国时期旧体文学的实际成就。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海洋诗歌作为孕育发展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具有独特的传承脉络。以丘溶、钟芳等一批海南本土士人创作的大量海洋主题诗歌为研究基点,通过梳理海南明代海洋诗歌的文学内涵,剖析其鲜明特征,进而提炼其时代价值,有助于提升海洋意识、传承海洋精神、创新海洋文化,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学术交流》
摘要: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否快乐,这在学界存有争议,笔者认为他由衷地感到隐居生活的快乐,且能够不断发现隐居生活中的审美元素,并以其独特的享乐方式充分享受其中的人生真乐。这不能仅视之为客观的无奈,也是其主观理性对人生真意彻悟后的自我选择,更是“质性自然”的性情使然。据其诗文所记,他逐步发现的隐居期间的审美元素多达40余种,其中又以琴、书、酒、亲情、友情等为核心,以弹琴、读书、饮酒、郊游、爱子、思友为主要享乐方式。乐而忘忧,至死不渝。若从士林角度管窥陶渊明隐居期间的文化心态,研究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审美元素与享乐方式,仍然具有超时空的现实意义和审美文化价值。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宋代书判拔萃科以判文取士,但其性质经历了从吏部科目选到制科的变化,因此考校程序增多,数量要求也有所提升。在此情形下,一批组文形式的书判进卷相继出现。天圣八年中选者余靖所作进卷是其中唯一留存至今的作品。这组文章力求辞藻与事理兼备,文学与政事合一,有效回应了书判拔萃科的取士目的、文学期望和衡文标准。它们反映出,书判拔萃科的制度文化全面渗入判文的写作实践中。书判拔萃科的性质之变使其成为宋代科场上最重视判文的一种科目,它以制度力量保证了判文取士功能的发挥,促进了政事与文学在写作层面的交融,也延续了科场试判讲究语文采的传统。书判拔萃科之废则引起判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变化。判因此科的终结而失去制度性的发展依托,再加上“古文运动”的影响,判便逐渐为散判所取代。直至南宋,判文不再用于科举取士,而是集中在司法领域,因此偏重于反映时务,文学色彩有所淡化。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通俗文艺及仪式说唱所见“魏征梦斩泾河龙”故事来看,无论精英士人还是一般民众,往往都会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日常事物和生活逻辑来对该故事加以解释、增补、调整或改写。这些不断变动的通俗文本既与舞台展演有关,也往往与地方仪式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借由文本改造所传达的一般民众对该故事的认知与接受,除反映一般的日常生活经验外,也潜藏着他们日常所实践的道法知识。在这些细节充满异变的文本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民间仪式场合所改造和使用的故事,逐渐形成了将魏征视为“斩龙童子”的看法。这种看法与宋代以来道法实践中的“童子”运用方法与案例有关。通过追溯、构建一般民众所浸淫其中的仪式环境和法术思维,我们得以理解通俗文艺的一般受众,无论是中土舞台或口头文艺 的搬演者与观众,还是受到中土道法影响的越南法师,何以将“魏征梦斩泾河龙”等同于驱邪法术中的“濛童斩邪”。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对于屈原作品流露的“怨情”及其投江的悲剧结局,古今“屈原戏”采取不同的改造路径。 古代 剧作家在屈原投江后增设“神仙化”情节,消解屈原投江的悲剧能量,将个体怨情融于君贤臣忠的儒家伦 理秩序,符合“大团圆”的审美传统以及“怨而不怒”的诗教规范。 现代剧作家摒弃“神仙化”情节,叙事终 止于屈原投江,同时,将屈原的“怨情”推向具有突破性力量的“怒”,如此借助投江悲剧凝聚起巨大的具有 反抗意志的情感能量。 继之,植入自我、国族、人民等现代性话语,“屈原戏”完成现代转型,为现代中国建 设与改革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 古今“屈原戏”创作取径看似迥异,实皆契合主流的文化政治规范,屈原 丰富的个体价值及其投江悲剧未获深剖。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先后结集于《诗》的《风》《雅》《颂》诸类乐歌一尽管其产生之先后与入《诗》之早晚约略相反—一直是宗周礼乐教化的资籍之一。即使在西周,与礼、乐互摄的“诗”已在作“德”的倡率,只是此时的“德”还较大程度地牵着申示德泽以“祈天永命”的功利的根蔓。肇端于孔子,礼、乐由“依于仁”而为儒家“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的“道”所导引,《诗》被赋予了“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意义上的教化功能;这部典籍以其在一种全新的诠释中承载儒门所谓常道而被称为“六经”之一的《诗经》。孔子身后,孔门未必尽如韩非所说“儒分为八”。无论孟子与荀子间有怎样的分野,他们却都绍承了孔子,而将《诗》《书》《礼》《乐》《易》《春秋》诸典用于“为政以德”而“导之以德”以劝诚君宰、化导世风人心。诚然,依汉初既有的“四家诗”看,儒家《诗》教之传衍似乎约略可分四系,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多方的传敷在义理大端处无不以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归着。因此,对孔子之后孔门《诗》教的传衍或不必拘泥于对四家诗之师承作还原式的追湖,而只须借助传世文献与考古发掘之简策尽可能切近地探求这段《诗》学史或《诗》教史之神致。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洞庭文学与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学者虽然缺乏洞庭的实地经验,但仍以极高的热忱,凭借从洞庭文学中获取的记忆,结合自身的想象,去塑造洞庭形象。由于记忆媒介的历时性变化与生命体验的个体性差异,平安汉文学、五山汉文学与江户汉文学中的洞庭形象各不相同,且均与真实洞庭存在一定距离。而他们之所以对洞庭满怀热忱,是因为他们作为汉学者的身份认同需求。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词教”观念长期以“诗教”之附庸存在。从清代起,“词教”观念经历了依附、独立、升华的过程。依附阶段,阐发“温柔敦厚”宗旨为主,发掘出“词教”之离合性特征;独立阶段,张惠言确立“词教”宗旨为“意内言外”,包世臣继之正名并强化,周济则扩展其思想内涵与表现方法;升华阶段,谭献发现了“词教”的“乐教”内涵。“词教”独立化过程交织着“政教批评”与“文体秩序”的演进理路。从前者来看,“词教”先后受清代文化政策、今文经学、“乐以节情”观念影响;从后者来看,“词教”独立性的发展体现了“词”在“文体秩序”中的上升。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时至清代,江南重耕稼而轻商贾的情况已经改变,加之清人整个天下观与开放性与历代相比发生了重要变化,对于江南文人而言,颇为敏感于这种变化,“游”成为他们了解自然、社会和历史的一种方式,而“游草”是其游历的文学书写成果。现存“游草序”往往被看作“游草”的副文本,在研究游草的诗歌或文章作品时多被忽视。其实,序之作者必为其亲近者,是“游草”的第一读者,且为文章作手,最能体会游者之心,扶发作品奥义,在更高层面表达对出游意义以及山川风物的理解。故而与其将序看作走进游草的中介物,毋宁将它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由清代江南文人推及有清一代数量极为可观的游草序,已适足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清文类别,值得深入探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对唐人七律的接受为视点,可以把明中叶复古诗学的发展分为三期:弘、正诗学辨体观念尚不甚精严,李梦阳及其羽翼因学杜变体而或近于宋调;嘉靖前期出现了“为初唐者”与“清澹派”,两者的共同点是出于对宗唐复古审美理想的维护,反对宗法杜诗变体;嘉靖后期至隆庆间,崇正出变的复古思想进一步发展,“后七子派”承续了嘉靖前期诗人的部分理念,在七律上并重初、盛唐十四家,追求高华雄壮的唐音正声。辨体观念与复古诗学的深化、圆融,可以视为明中叶诗学发展的主要脉络。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魏叔子文集》的编纂体例,在历代别集中具有鲜明特色。其黜内篇而存外篇的反常取舍,除一般别集不录八股的传统外,更缘于甲申之祸对魏禧八股观念的巨大冲击;分体编次,各体之前缀以文体小引展开文体论,则受了明代吴讷《文章辨体》等总集文体序题的影响,也显示出魏禧对文体问题的重视;所立文体类目及序次安排,体现了魏禧文章写作的文体特色以及独特的文体观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易安词对韩韵文多有沿用,或夺胎借意,或套写其艳情主题模式,表现出对文人词写作惯例的遵从与利用。由于写作惯例的遮蔽,其词中的抒情自我不甚分明,需要仔细辨析:一方面,将易安词简单地当作“自传体”的做法,是对沿用与惯例性表达的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易安词中除了显见的自我书写,还有隐蔽于创作沿用的自我表达,通过夺胎换骨、艳笔雅化、视角掌控等路径曲折地实现,流露出李清照的审美个性和表达自我的积极态度。曲折的自我表达体现了李清照的文体认知和表达策略,折射出词体在抒情与社会功能方面的独特性,及其维系的文体传统与新变之间的平衡。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苏轼驾驭《渔翁》诗解中提出的“奇趣”概念完成了一次北宋文化与诗学双向建构的遨游之旅。苏轼发现,柳宗元借助“奇趣”视野完成了对屈子生命美学的诠释。立足北宋文化建构之命题,苏轼用“奇趣”观照和整合了颜回乐处与渊明自得两个文化场域,在王学、洛学之外建构了以“颜陶”为核心的宋调文化意蕴与诗学审美框架,蜀洛两学实践了不同的文化取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钱锤书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再从事文学创作,很快被吸纳到共和国学术机构中去,按照新式的科研规划与安排从事研究,直至1966年后中断。这段时间是钱锤书生命中相对安稳而又忙碌的阶段,作为文学研究所古典文学组的研究员,他在个人读书兴趣与当下科研机构制度下的工作任务需要之间,逐渐寻找并确立了一种回归经典源头且试图以此与时代进行对话的方式。这种学术志趣上的变化,最终成就了钱锤书从浑无涯滨的博览事业中走出,写成他的学术巨著《管锥编》。追溯这一学术道路里个人与时代的关联线索,结合读书笔记手稿、信函等材料,有助于揭示钱锤书后半生学术发展轨迹的主要特点。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清代中期,阮元在经学语境中建构了彰明卓特的文章学理论。在阮元文章学的建构历程中,声音观念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乾隆后期,阮元的体溯源论已于驿偶之外,把握到经籍文辞音韵相谐的文体特征。嘉庆年间,随着清代古音学家对经籍韵文的研究日渐深入,阮元有意识地在文章学中引入古音学成果,将音韵相谐的文体认知,落实为以用韵比偶为核心的文章理论,阐发了韵偶合一的理念,并初步构建了文统论。道光初,阮元基于学海堂文笔之辨的理论创获,沿循顾炎武“音韵之辨”的思路,提出“韵即声音”“声音即文”等命题,揭示了“宫羽一韵一平仄”这条声音的历史演变脉络,重构了韵偶合一的理论,完善了文统论。阮元文章声音理论的发明与建构,接续并超轶了中古时期的文章声律论,其理论路径亦有别于清代的古诗声调论与古文声气说,展拓并深化了中国文章学的声音面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清康熙时期,伴随着一系列“文治”举措的实施,文坛基调慢慢发生着变化,逐渐呈现出雍容典雅、中正和平之风。康熙以帝王兼文人的双重身份参与当时的诗文创作,其身边也活跃着一批引领文坛走向的风云人物,他们陪伴康熙吟诗作画、剖析经义,对清初文坛的格局变化影响甚巨。在这个聚集着众多翰苑英才的绵密网络中,高士奇非进士出身,却以“善书”入值南书房,籍笔禁庭15年,为康熙帝讲经解史,编校书籍,从事文字翰墨和其他方面的娱乐消遣与研讨活动。在频繁且长时间的交往互动中,高士奇的审美观念、学术思想潜移默化地启迪着康熙皇帝。同时,作为至高无上的帝王,康熙的意志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士奇的心态,左右着他的创作实践,引领着当时文风的走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自辛泰《稼軒集钞存》和梁超、梁動《稼軒疏證》之後,辛疾的校勘、笺注等研究依然存在颇多空缺、之處。由於辛疾的四卷、十二卷等南宋稿本、寫本、刻本等底本未存,本文遵循陳垣的對校、本校、他校、理校之法,持存真、校、勘误的原则,以存词最多、選精當、文较優的元代大德三年《稼軒長短句》十二卷刻本爲主要底本,以明代吴、紫芝漫抄、毛普《稼軒》四卷抄本為次要底本,以初始收錄辛疾其他作的南宋《清波别志》《草堂詩餘》《中興以來妙词選》、明代《詩渊》《永樂大典》和清代辛泰《稼軒集钞存》等爲補充底本,亚舆自南宋至清末復刻、收錄、引用、校勘、笺注辛疾的集、選、類書、筆記、話、方志等古籍以及當代廣銘、陳允吉、徐漢明、朱德才、辛更儒、吴企明等人著述逐一比對、校勘,辨析書優劣,集成前人成果,謹慎校改辛疾词底本存在脱衍倒而廣銘、辛更儒、吴企明等人未予校改者,先給出如“之祖季思”為“高祖彦思”、“奚如”爲“奚知”、“”為“龍”、“横”為“握”、“黄白酒”爲“黄白日”、“龍團試水”為“團龍試碾”、“不自”爲“自不”、“如何耳”為“何如耳”、“長俊”為“長備”、“遗敲”為“遗敲”、“目燮”為“眉”、“白翻香”為“自翻香”、“减破”爲“减被”等九十九则校勘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十年前,当代著名诗人周啸天先生以传统诗词创作获“鲁迅文学奖”,在诗坛引起很大震动,也引起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多集中于啸天一些具有幽默诙谐特点的歌行体诗,赞之者姑不论,贬之者以为仿佛现代口语白话,岂可称之为古体诗。虽然这种争议早已结束,啸天诗的好已获得普遍承认,但出现争议的原因,以及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诗学理论问题,却并没有展开认真讨论和深入思考。一些偏见可能仍旧根深蒂固。本文以为,产生争议的原因,首先在于当今诗、乐分裂,以及当代新诗和古体诗学术、教育地位的悬殊,导致当代古体诗与大众审美严重脱节;其次是鉴赏批评者对歌行体诗潇洒恣纵、流利朗畅、通俗易懂等特征以及对元散曲谐趣俏皮之风的审美经验缺失,并持有对古典诗体认知的偏见。而这种缺失和偏见,又因为历史的原因,至少有两代人创作古体诗词时,并非由传承古典诗体中优秀作家作品起步,于是自然造成诗学审美的偏见和缺失。认识到这几点,不仅对于正确认识啸天歌行体诗的人性光芒和正大气象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正确评价现当代各体诗词创作,以及对当下诗词创作与批评的守正创新和未来发展,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