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道德与现代心性:梁漱溟对礼乐的现代重构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梁漱溟反对新青年从礼乐的制度实践层面批判礼教,立足于个人生活的本体视角,他认为礼乐不过是每个人本来具备的仁心真情的表现,是生命最对的情和最恰切的理的体现。在现代性视域下,他用艺术和道德来诠释礼乐,认为礼乐是一种道德化的艺术,也是一种艺术化的道德,能够起到宗教性的作用而没有宗教的弊端。梁漱溟对礼乐的现代“心”学重构,既是接纳西方近代的审美主义思潮并维护中国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立场的结果,更是传统的政治—伦理制度实践中的礼乐解体而社会性宗教制度的礼乐重构又遭流产的结果。换言之,礼乐的合理性存在只能被迫栖居于“心”。这颗“心”虽然继承中国古典心性的某些内涵,但核心是知情意三分下的现代“心”理。礼乐的“心”学化重构,在现代性的推动下,必然走向礼乐的道德化和审美化。

  • 历史、理论与价值:我的美学史观——访刘成纪教授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哲学动态》

    摘要:在当代形态的中国美学研究中,存在着两个传统:一是数千年的古典传统,二是自王国维以降形成的现代传统。两者同等重要,但只有前者具有更强的中国性。这样,如果试图伸张出中国美学之于当代世界的独特贡献,对它历史传统的研究将是决定性的。但是从美学角度看中国历史,有其先天的困难。这是因为,在中国本土性的知识分类体系中,有基于“六经”的《诗》学、《书》学、礼学、乐学、《易》学、《春秋》学,或者基于“四部”分类的经学、史学、子学和集学,但并没有一个自觉的美学学科存在。这样,包括美学在内的现代形态的中国史研究,大抵是以西方现代学科体系为框架对中国历史进行重建的产物,“西方出理论,中国出材料”成为常态。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外来的知识前设已成为现代中国人文科学的基础,那么相关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保有中国性的最佳方式,就必须是弱化它的学科边界,以与中国固有的知识分类方式和解、兼容,从而生成一种宽口径的介入中国历史的视角。据此可以看到,如果中国历史中有一种潜在的“美学”存在,那么它的视域并不仅仅止于现象性的美和艺术,而是涉及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和人的现实实践等诸多方面,甚至中国哲学也不过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美学。换言之,美在中国历史中的存在是全域性的,由此形成的与其说是一门学科,倒不如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及相关实践。可以预期的是,这种美学资源的庞大和浩瀚,使中国美学史研究成为一项永难穷尽的事业,同时也为以中国为主体重定美学规则、甚至“弯道超车”提供了全新可能——这是一个从接受西方给予的规则、利用这一规则到进一步以我为主制定、推广新规则的过程。但这也极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美学因描述了中国人的普遍经验而成为一切传统人文学科的基础,这为以美育作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历史依据;二是因为它的“无远弗届”而失去基本限定,从而与一般文明史或文化史相混同。对此,可能需要为中国美学区分出两种历史:一种是关于美和艺术自身的历史,这是核心;二是从美和艺术出发的历史,这是必要的外向延伸。“中心清晰,边缘模糊”是这门学科在中国历史中展现的基本特征。

  • 论庄子“环中”思维的两重意蕴——以《庄子·齐物论》为中心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针对百家偏执于各自的“物论”而引发的是非纷争,庄子以“环中”的思维方式进行消解。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不沉溺于对待的一端,意识到对待的双方相互转化,复通为一;另一方面,“环中”思维的主体又能以立于“道枢”的超越性视域应物无穷。这种思维方式在《庄子·齐物论》“万物之齐”和“’物论’之齐”两个维度得到了集中呈现,表现为既内在又超越,既包容又分别的两重特征,展现出“环中”思维不落两边、因变随化的究极意蕴。在此思维下的庄子哲学呈现出一种“芴漠无形,变化无常”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