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5-22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型工业化的高质量突出反映在作为物质技术承载的产业体系上,具体表现为科技水平高、生产效率优、经济效益好、产业韧性强、生态负面影响小五个方面。新型工业化的高质量包括工业化全过程的高质量、产业体系全领域的高质量、生产活动全周期的高质量。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两个方面发力。前者包括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后者包括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数智化转型、深化开放合作。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为把握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基本现状与最新进展,以中国知网(CNKI)1981-2022年收录的272篇涉及青海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为样本,利用BICOMB、CiteSpace 对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结果显示,青海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成果不断丰富,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以西北地区高校为主,高等教育发展现状,高等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高校对口支援构成了青海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四大热点领域,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不断更新研究方法,持续强化科研合作意识并深化拓展研究内容,以期补充与完善青海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
摘要: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十四五"时期青海振兴发展的新生力军,对1949—1999年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分析是构建青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规模、结构两个维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对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分析表明:1949—1999年间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历经勉强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中度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良好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三个阶段,各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二者在规模上的耦合协调度获得大幅提升,在结构上的耦合协调度起点较高但并未获得显著提高;二者存在不完全的因果关系。促进新时代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应坚持职业教育优先的共识,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内涵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拓展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结构,优化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模式,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扩充以“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的质优量足的师资队伍。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以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形态一一生成经济,不仅重新定义了价值创造的方式和过程,而且深刻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GAI技术基于深度学习与大数据处理,实现了超越人类直觉的创新性生成,推动了从内容创作到生产制造等各领域的范式革新,通过效率提升、数据利用、产业革新等机制,对科学研究、生产效率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领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对生成经济的竞争已超越算法、算力、芯片等技术范畴,逐渐扩展至科技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地缘政治层面,演变为新一轮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领域。中国当前在生成经济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然与美国存在差距,为在全球生成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除了继续强化算法、算力和芯片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以外,中国还需要从增强跨行业协同创新、强化区域间协调平衡发展、完善教育与社会资源的匹配等方面系统推进生成经济的全面发展。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1-20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推进深度教学是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支撑。民族地区高校推进的深度教学是在充分体认各民族大学生文化的基础上,对课程知识进行完整的剖析与处理,实现课程知识与学生文化的深度编织,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来提升其文化适应性和文化理解力。民族地区高校推进深度教学具有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彰显学校文化特色以及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价值。为此,民族地区高校教师需要树立文化导向的教学观念,引领教学方案的设计;深层并全面解读课程内容,开发知识的多重属性;挖掘民族特色的教学资源,深度编织知识与文化;创设体验丰富的学习情境,增强文化与情感体验。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9
摘要:章基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以贵州省为案例,系统评价分析了土地供应政策实施效果。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效益提升、社会公平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土地资源配置结构优化等4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结合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0-2022年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量化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土地供应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在2010-2018年间效果显著,2019-2022年间受新冠疫情等宏观因素影响,政策效果有所减弱。研究还发现,土地供应政策在耕地保护、社会公平推进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效果良好,但在经济效益提升和土地配置结构优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改进政策制定与执行机制、加强土地资源精细化管理等建议措施,旨在提升土地供应政策实施效果。本研究为贵州省及其他地区土地供应政策优化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