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对于理解家庭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庭变迁过程中,妇女角色转变突破了婆家的框架,外嫁女儿在娘家的身份由“外人”转变为“自己人”,女儿与娘家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基于在湖北宜昌农村的田野调研,分析当前农村年轻一代女儿角色转变的表现、形成逻辑及其影响。女儿角色转变体现在婚姻支付、亲属称谓、婚居模式、权责关系、家产继承和日常互动等六个层面。女儿角色变迁深度嵌入农民家庭转型过程,家庭关系简单化、父母对女儿养老的预期增强以及小家庭面临的现代性压力等因素共同强化了女儿与娘家父母之间的关联。女儿角色变迁不仅直接改变了女儿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和互动频率,而且促进了家庭策略调适与家庭关系重构。女儿角色变迁是中国家庭转型的一个缩影,并进一步影响中国家庭转型过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移风易俗具有鲜明的乡村文化治理意涵。以晋江市S村的移风易俗实践为例,探讨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及其意义。村庄经济分化和地方社会风俗异化是地方政府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背景。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虽然由地方政府发起,但经由基层组织的具体推动而转化为乡村社会的自主治理实践。有为政府的政治动员、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与疏堵结合的柔性治理方式是移风易俗顺利推进的保障机制。以移风易俗为载体的乡村文化治理不仅直接减轻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通过对经济精英的积极引导抑制了村庄经济分化转化为社会分层,激活了乡村社会的慈善机制,重塑了村庄公共性。因此,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实践展现了乡村文化治理的有效机制,为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老实人光棍是当前农村一种新型的光棍,这类光棍群体的出现是农村婚配实践变迁的产物。婚配实践包括婚配权力和婚配能力两个重要变量。在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婚配实践的主体发生变迁和分化。其中,婚配权力的主体逐渐从父代向子代转移,子代个体的婚配意志凸显,父代成为退居于后台的支持者;婚配能力的主体日益从家庭整体转向子代自身,子代的个体性禀赋在婚姻达成中愈益凸显,因而婚配实践呈现出个体本位的特征。当年轻人主导婚配权力之后,其个体性的情感偏好和交往能力直接影响了婚配对象的选择。那些太老实、不善于与女孩子交往的男性很容易成为婚姻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极可能面临打光棍的命运。可见,当前的婚姻市场竞争不再是局限于以父代为核心的家庭经济竞争,而是扩展为子代的个体性竞争,后者放大了个体性因素的婚姻市场分化效应,“老实人”群体沦为光棍的风险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