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默与激将:《论语》“侍坐”章孔子问志的教化哲学及启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论语》“侍坐”章开篇的孔子问志场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对于其中突出刻画的幽默意蕴进行创新性解读,有助于系统阐释孔子的教育家形象,进而可以看作是对教育家精神的传统文化资源之开发。通过对原典文本的详细考辨,可以得出以下新解:“侍坐”章言志之事最有可能发生在孔子六十九岁左右;首句四子侍坐的位序排列并非简单的场景铺陈,而是严循古礼长幼之节,反映出儒家对礼仪规范的重视;“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一日”并非时间意义上的实指与谦虚,而是孔子借助夸张幽默的语言消解师生年龄差距所产生的权威壁垒,进而营造和谐放松的论志氛围;“毋吾以也”当解为“毋因吾而止”,凸显了孔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教学智慧;“则何以哉”应解为“则以何使人知尔哉”,是善意调侃式地引导学生发言的语言策略,其中亦贯穿着幽默、激将的意蕴。整体来看,“侍坐”章以孔门师徒五人“问志—述志—评志”为脉络,将“为国以礼”的主线贯穿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孔子以幽默调侃化解权威压制,以循循善诱激发深入思辨,以双向对话代替单向灌输,这样一种教学范式生动诠释了原始儒家的教化哲学,并与当下所提倡的教育家精神遥相契合,可为现代教育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 孔门志论中的理想教育初探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史 发布时间: 2025-01-17

    摘要:孔门论志既有名词的用法,亦有动词的用法,前者重视志的内容,后者强调志的目标,而内容与目标所共同构成的应然指向,则是以个体成人来推动实现天下有道。这样一种应然之志、君子之志具有三重特征,首先是必要性与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树立远大志向与终极目标对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性;其次是社会性与利他性,表现在个体之志要以血缘宗法为根基,并强调要超越个人利益,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是崇高性与超越性,这要求所立之志必须始终围绕道与仁这两个核心价值追求而展开,并需具备形上伦理品质,即强调他者优先的主体间性,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总之,孔门理想教育具有积极入世、博施济众、以天下为己任等古今通用的普遍价值,是当下理想教育所必须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