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外融资对企业不同阶段创新投资的异质性效应——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根据创新价值链理论,将企业创新活动分为研究阶段(R)与开发阶段(D),探究内外源融资方式对企业不同创新阶段投资的异质性效应,为企业选择创新活动的融资渠道和政府设计精准支持企业创新政策提供参考。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内源融资对企业研究投资有显著促进效应,对开发投资未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债权融资对研究投资和开发投资的作用均不显著;股权融资对研究投资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开发投资具有显著影响。内源融资对债权融资与研究投资、债权融资与开发投资的关系不具有调节效应;内源融资对股权融资与研究投资关系具有正向显著调节效应,对股权融资与开发投资的关系具有正向调整作用但不显著。

  • 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态及其发展战略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要认清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态,只有认清了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态,才能建立起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本文从人工智能视角系统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三种新质态:开源创新、送代演化及超大规模,分析了它们对生产关系优化的潜在影响。开源创新促进知识共享,显著提高了技术研发效率;迭代演化展现了AI技术在自我优化方面的显著能力,实现了模型性能的跨越式提升,推动技术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超大规模则使AI在处理复杂数据时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与精准性。基于此,本文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五大战略,即建立健全开源创新新生态、聚焦基础大模型、强化技术主导、鼓励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以及推动政府调控模式的转型。

  • 资本市场开放与中国金融安全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安全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历经30年的发展,成绩斐然,但也引发了开放引致国家金融安全风险的担忧。应从“状态”和“能力”两个方面认识金融安全,并从资本市场开放的历程和现状出发,对资本市场开放与中国金融安全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统筹开放与安全,既要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稳步、有序、审慎推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对外开放,使开放水平与自身金融安全能力相匹配,又要以资本市场高质量开放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以强化货币主权安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市场参与主体结构以维护金融市场安全,促进金融安全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 普惠金融的共同富裕效应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摘要:全球经济正处在数字化转型时期,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研究普惠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能够为推进中国共同富裕提供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新解读。本文通过阐释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11一2021年全球185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化发展推动普惠金融供给能力提升是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缓解金融约束是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机制。普惠金融供给能力提升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缩小收入差距,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富裕。提高普惠金融使用程度和提升普惠金融可持续性有利于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促进经济发展。普惠金融的共同富裕效应在互联网普及率高、国民受教育程度高、小微金融机构分布广以及金融市场准入政策宽松的国家作用更明显。本文的研究为发展普惠金融,实现共同富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经验论据和施政参考。

  • 公司治理新论(下)——一个中国社会关系结构的视角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宏观层面持续之经济增长,必有其微观层面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支持。遗憾的是,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当前中国公司治理在认识上似乎处于一种含混模棱的状态。实践中的形似而神不似,理论上的神似而形不似,构成了当前中国公司治理研究的困境与挑战。文章致力于提出一种新的公司治理论点一—中国社会关系结构下之隐性契约解释,试图为破解上述困境尽微薄之力。公司治理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任一社会的契约内容及形式都嵌入在交易各方所处的社会结构。离开了对契约的理解,就难以理解公司治理;同样,离开了对社会关系结构的理解,也难以理解契约。文章从历史分析视角,远承中国儒家道德哲学,近袭梁漱滨关于中国文化及陶孟和、费孝通、翟学伟等社会学先生之发明创见,勾勒当下社会所赖以建构的基础逻辑,分析契约内容及形式背后之社会决定,辨明东西方契约形式之关键差异,提出隐性契约在中国社会中形成的文化及伦理源起,厘清隐性契约的特征、利弊及所适,阐释构筑于隐性契约之上的中国公司治理的分析及框架模式,包括隐性契约之交易成本节约的缘由,及其在中国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实施机制,对已有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解释,最后分析了隐性契约对交易的激发作用,从契约激发交易促进经济增长,于从一新侧面理解科斯定理亦有启发。文章提出的隐性契约视角,区别于英美模式下的显性契约视角,是内窥和展析中国历史传统下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路径,亦合于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的要求,以及应奋力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所创新之精神。文章不排斥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的既有逻辑,但更强调结合中国的制度社会文化背景,对不同的契约形式和适应情境进行深入分析和拓展。

  • 公司治理新论(下) ——一个中国社会关系结构的视角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 公司治理新论(上) ——一个中国社会关系结构的视角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 长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采用百度迁徙、百度指数两项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测算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要素流动水平,并结合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该地区的要素流动规模、结构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要素流入规模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流入要素来源地的多样性与企业创新呈现出正向的关系。上述结论经过内生性识别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揭示了要素流入结构与企业创新关系的机理:一方面,来自边缘地区的要素流入产生了长尾效应和充分的多样性,导致其相较于来自中心地区的要素流入更能够促进本地企业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差异更大的要素对于丰富创新“基因库”具有更大的互补价值,导致其相较于低文化差异的要素流入更能够促进本地企业创新。鉴于此,提出了推动更大范围的一体化、促进创新要素的共享和维护创新资源的多样性等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 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机构改革——基于1982—2018年八次机构改革数据的实证分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6-24 合作期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摘要:深入理解中国机构改革的驱动因素和变迁逻辑对总结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效和宝贵经验,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意义重大。本文以改革开放后1982—2018年启动的八次机构改革为研究样本,聚焦到微观机构,实证探究机构改革的驱动因素和变迁逻辑。结果表明,国家战略是驱动机构改革的重要因素,与特定时期国家战略相关的机构更可能面临改革。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社会需求也成为触发改革启动以及影响改革程度的重要因素,尤其在2003—2018年的四轮机构改革中,社会需求既能直接触发改革,又能通过影响国家战略推进机构改革。这反映了政府对社会需求的回应由早期的战略层面对接逐步转向通过改革主动应对,社会需求直接进入改革议程。另外,除机构下设司局数量外,其他机构内部特征因素对机构改革的影响很小,而财政供养人数增长过快、经济增长乏力会触发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城镇化对机构改革的影响则由正向引导转向反向倒逼。控制时间和职能类别固定效应以及采用多重插补方法进行重新估计,发现结果是稳健的。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机构改革的理性认识,还能为日后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