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04
摘要: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价值维度,文化是其应有之义和重要基础,将文化纳入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范畴是实现生产力突破的深层动因。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晶和经济发展的能动反映,文化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靠生长点与基础性动力支撑。从学理性和实践性的双重视角考察新质生产力的文化机理,可以发现:在内在关系上,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创新性间存在多维赋能的紧密联系;在价值根基上,立足当代中国的新质生产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首要目的与主要手段,内蕴着丰富的人本属性与人文价值;在发展向度上,新质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彰显文化新使命的本质要求;在叙事逻辑上,新质生产力的文明追求凸显文明新形态的升维跃迁。迈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应从主体培育、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制度保障等方面着手,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构建文化人才聚集新高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激发人文经济发展新动能;以业态升级为依托,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质态;以制度设计为支撑,搭建文化生产治理新体系,充分释放文化在新质生产力生成和发展中的创新潜能、科技势能与精神内能。
分类: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2-18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性突破与日常化普及,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热度不断提升。作为科幻作家的陈楸帆并非致力于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及其威胁性的形象化演绎与隐喻性诠释,而是在人性正负两个层面探究人工智能影响下的人类到底应该何去何从。科幻小说集《人生算法》以奇幻诡谲的想象与缜密严谨的逻辑思辨与读者展开关于人工智能的多维对话。区别于人工智能专家将关注焦点放置在如何不断升级人工智能的数据算法使其最大限度地趋向于人,陈楸帆则更致力于在极端化场景与人文性关怀中追问人工智能的可能与限度。《人生算法》系列科幻创作不仅以形象化的方式演绎科学的未来图景和哲学的逻辑思辨,而且从文学独有的视域展开对人工智能的全方位考辨,借助文学语言的特有张力切入未来的可能与不可能、现实的真实与非真实,通过逻辑的必然展开与偶然断裂诠释生命的自由选择与终极追问,在时间空间化与空间时间化的多维呈现中重新定位人类的此岸与彼岸,最终在情感激活与理性重铸的呼唤中探索人类在科学异化面前的自我救赎之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2-25
摘要:教育数字化驱动下,由数字技术塑造出的虚实共融、仿真交互、全息沉浸、镜像李生的新型教学形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提供了创新机遇,创设出以数载人、以数载事、以数载术、以数载境的数字叙事新样态,在主体、内容、传播、空间等多方面推动整体教学叙事由“单体主导”转向“师生共在”、由“宏微有别”趋向“宏微并置”、由“单向传输”走向“全感交互”、由“虚实有间”迈向“虚实无间”。但与此同时,因“权力越位”“算法失当”“道德物化”“身体退场”等数字叙事风险的出现,致使数字越矮化叙事主体地位、数字偏食固化叙事内容呈现、数字异化淡化叙事价值表意、数字身份弱化叙事传播效力,深刻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成效。基于此,须从“道”以筑基、“器”以成事、“术”以强技、“境”以唤情等4个方面着手,通过统合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夯实数字叙事的价值根基;联合媒介善用与算法善治,改善数字叙事的内容供给;融合主体意识与数字素养,深化数字叙事的意象诠释;整合空间构境与情境赋意,提升数字叙事的话语张力等多重方式,将数字技术的技术优势更好地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叙事优势。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2-0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深刻调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显著高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近年来大幅下降,已接近其平均值。研究发现,已生育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是整体趋势的主要驱动力,而婚育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趋势起到了缓冲作用。对于已婚女性而言,学龄前子女的照料负担逐渐成为劳动市场参与的核心制约因素。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通过禀赋和系数效应显著促进了劳动参与,但配偶教育水平的影响由正向转为负向,说明家庭收入能力的提高减弱了女性劳动参与的经济动机,强化了性别分工的传统趋势。优化育儿支持体系、促进性别平等以及营造职场友好环境,是缓解婚育负担对女性劳动市场参与约束的关键政策方向。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以及长期的城乡不平衡发展,使我国农村养老面临比城市更加严峻的挑战,亟待科学研判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挑战和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未来将因人口转型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和城市相比,农村老人的失能化程度更高、照料负担更重、空巢化速度更快、养老经济支持能力更弱。当前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存在严重的城乡失衡、农村养老服务照料缺口更大、社会化程度低、医养结合面临诸多实践性困难。为了满足农村日益增加的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本文基于城乡统筹和医养结合的思路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