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劳动、人工智能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关于活劳动的思想的重新理解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在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活劳动”是指在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既保存价值又创造价值的劳动,因而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在生产智能化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工智能机器具有了能够满足产品生产所需的智能性因素,从而能够代替生产工人成为活劳动的承担者,并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某些学者否认人工智能机器可以创造价值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人工智能机器与非智能机器的本质差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生产工人成为活劳动的承担者,能够把生产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给人们创造出更为充分的自由时间。但在以资本逻辑主导的经济形态中,自由时间很难得到公平的分配。我国致力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合理限制资本逻辑起作用的范围,把增加国民的自由时间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 人工智能能否最终超越人类智能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7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ChatGPT 的出现使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超越人类智能的问题凸显出来。 这个问题也是人工智能的“奇点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 必然同时是一个哲学问题。 问题的核心在于人工智能能否获得主体性地位, 这就需要弄清人的存在的根本性特征。 马克思从人的生命活动出发, 对人的存在的主体性做出了界定, 并指出人的主体性的关键在于人的 “自我意识”。 黑格尔对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做出了系统的研究, 指出自我意识的生成就是生命运动。 人的主体性, 就在于他的一切活动都是以 “自我” 为根据的, 具有目的性、 选择性, 并在精神活动的全部范围内包含大量的非理性因素。 这些都是人工智能不能复制和模仿的。 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数学特别是概率和统计为基础, 因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自身的限度。 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 “对齐问题” 上, 人工智能带来的危害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人工智能的研发者、 制造者和使用者。 因此, 需要规范和约束的不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 而是研发、 制造和使用人工智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