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ChatGPT 的出现使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超越人类智能的问题凸显出来。 这个问题也是人工智能的“奇点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 必然同时是一个哲学问题。 问题的核心在于人工智能能否获得主体性地位, 这就需要弄清人的存在的根本性特征。 马克思从人的生命活动出发, 对人的存在的主体性做出了界定, 并指出人的主体性的关键在于人的 “自我意识”。 黑格尔对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做出了系统的研究, 指出自我意识的生成就是生命运动。 人的主体性, 就在于他的一切活动都是以 “自我” 为根据的, 具有目的性、 选择性, 并在精神活动的全部范围内包含大量的非理性因素。 这些都是人工智能不能复制和模仿的。 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数学特别是概率和统计为基础, 因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自身的限度。 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 “对齐问题” 上, 人工智能带来的危害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人工智能的研发者、 制造者和使用者。 因此, 需要规范和约束的不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 而是研发、 制造和使用人工智能的人。
[V1] | 2024-12-17 15:23:24 | PSSXiv:202412.00933V1 | 下载全文 |
1. 信息哲学研究的四条进路 | 2025-04-24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绝对自然与适度生存 | 2025-04-22 |
4. 如何理解现代个体的人权——再思哈贝马斯的双重批判与主体间性重构 | 2025-04-22 |
5. “无用共通体”:南希对共同体的“政治式回撤”及其理论效应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