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该如何更好地作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分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俱乐部属性,集体成员社区封闭性和实现路径多元化的基础上,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逻辑图,重点剖析发展中政府强势干预与市场自由运作的博弈、内部资产经营方式与外部要素管理机制的结合以及收益分配与集体积累中长短期利益的平衡。认为面向 2035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将呈现出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融合、互利共赢的发展路径以及动态演变、与时俱进的发展形态。对此提出应制定发展远景规划,构建风险防范机制,科学确定收益分配政策以满足发展新要求。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加快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农业力量不断引发各界的关注和思考。围绕“双碳”目标下如何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认为,要充分发挥“双碳”目标导向作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作用,针对当前耕地数量质量压力较大、要素减量增效有待加强、科技创新潜力仍需释放、生产经营方式需要转型、相关制度规范亟待健全等重点问题,在思路上,统筹考虑供给安全和减排效果、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在具体措施上,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推动要素减量增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低碳科技供给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深化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强化部门区域协同、加速形成农业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举措,从要素、产业、制度层面综合发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阐释了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行性,深入剖析了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现实基础,进而提出了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现路径和优化对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领域在生产、加工、流动等环节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仍然面临产能提升后劲不足、区域差距日渐显现、产品收益普遍偏低等现实挑战,与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仍有差距。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粮食安全领域仍有可探索的新空间与新动能。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化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具体对策上需要筑牢粮食安全人才支撑,健全粮食生产收益保障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制度;完善涉粮领域多元投入机制,健全粮食安全支持保护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粮食领域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世界各国乡村发展的主要方向。澳大利亚、美国、德国、韩国等典型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的国际趋势与发展路径包括:依照数字乡村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依据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理念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数字素养技能培训打造乡村数字人才队伍,依据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求推动数字化转型,依靠协调政府市场关系取得数字乡村建设实效。针对当前中国在数字乡村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国外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趋势,本文提出重视基层建设规划、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注重培养数字人才、加速提高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构建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结合政策实施的阶段性特征,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历程划分为初级探索、逐步规范、强力推进与提质增效四个阶段。尽管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效显著,但对标新时代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要求,仍然面临公众参与不足、生态效益不佳、保障力度不强、“重建设、轻管护”等实践困境,亟需深入分析其内在阻力与外在压力,从人才吸纳与应用、农田优化与管护、资金投入与使用等方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确保粮食“稳产增产高产”。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建设历经探索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显著;人居环境与美丽乡村仍有距离;生态文明建设还任重道远。在梳理总结浙江“千万工程”实践探索与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其对乡村建设实现进路的启示:一是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合力推进乡村建设;二是加强塑形铸魂总体谋划,分类推进乡村建设;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推进乡村建设。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加快建设农 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之举。 浙江省实施的“ 千万工程” 探索了从人居环境整治到 乡村全面建设的科学路径,在使命、目标和原则上与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一致性,这为提升乡村产业 发展水平明确了关键任务和行动路径。 借鉴“ 千万工程” 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制度设计三大经 验,缓解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层次依然较浅、发展基础整体不高、项目前景有待提升、富民效果仍然 有限、发展动能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促进产业体系融合化、产业项目特色化、产业路径持续化、产 业收益惠民化和产业动能长效化。 据此,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协调;坚持求真务实,注重问 题导向;坚持绿色引领,强调创新驱动;保障农民权益,突出共建共享。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电子商务作为新兴商业模式,是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的新动能,特别是对脱贫人口较多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的地区,有效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电商经营过程中联农带农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产品电商的机制原因、痛点难点及政策需求,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贵州省剑河县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访谈。研究表明,一是在参与电商的影响因素中,企业家精神、互联网经验积累、社会关系网络、特色产业基础、网络和物流设施建设、市场需求变化及政府政策扶持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电商的重要因素;二是在农产品电商的作用机制上,通过拓展销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经营收入、提高社会声誉,使农产品电商成为惠及脱贫地区的有效手段;三是农产品电商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难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如专业技术不足、资金积累薄弱、人才资源稀缺等个性问题,以及质量安全认证费用高、产品销售渠道窄、基础设施条件差、带动小农户难等共性问题,做好产品认证、促进产销衔接、优化营商环境是其迫切需求。为促进电商在农村的发展,应强化政策保障,优化服务体系;遵循经济规律,促进科学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生产托管。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分析无偿转入土地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基础上,运用逆概率加权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其影响效果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与有偿转入土地相比,无偿转入土地是基于家庭社区伦理关系的非市场化行为。在解决了样本选择偏误的基础上,无偿转入土地整体上不利于粮食生产效率提升。其中的原因在于,流转租金缺位的无偿转入土地更容易弱化要素价格的信号功能与农户的生产改进意愿,进而使其在土地细碎化与农业长期投资上不能得到与有偿转入土地农户相同的改进。这一消极影响在户主年龄较小或文化程度较高、获得农业补贴较多或市场化水平较低、转入土地规模较小或期限不明确的农户群体中更为突出。长期来看,随着农村集体经济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继续发展壮大,农村土地无偿流转的情况或将持续减少。但同时,也仍应当充分尊重土地无偿流转的现实选择与价值,立足于各地的具体情况来识别与谋划今后规模化经营的具体方向。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高效的乡村治理制度体系能够为我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对世界各国乡村治理现状的思考,本研究总结出三种乡村治理模式:以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东亚模式、以美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欧美模式、以巴西和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拉美模式。从三种模式的实施进展中对比和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乡村治理的典型做法和宝贵经验,并且以此为根据,针对我国乡村治理中组织机构、自治德治法治、公共服务、减贫长效机制建设等领域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