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针对百家偏执于各自的“物论”而引发的是非纷争,庄子以“环中”的思维方式进行消解。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不沉溺于对待的一端,意识到对待的双方相互转化,复通为一;另一方面,“环中”思维的主体又能以立于“道枢”的超越性视域应物无穷。这种思维方式在《庄子·齐物论》“万物之齐”和“’物论’之齐”两个维度得到了集中呈现,表现为既内在又超越,既包容又分别的两重特征,展现出“环中”思维不落两边、因变随化的究极意蕴。在此思维下的庄子哲学呈现出一种“芴漠无形,变化无常”的风貌。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齐物论》中关于如何观照世界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思考,对于树立人与世界共通和同的一体性意识具有积极价值。庄子认为,天地万物葆有各自独特性,任造化所生并呈现出“吹万不同”的差异样态。对千差万别的世界,各有成心的人形成了莫衷一是的认知与表达,造成了意见纷出、是非四起的分裂局面。庄子试图引导人们超越自我局限的是非迷误,让世间一切都照之于普遍之天,尊重各自本然的差异性,以空明心境去观照世界、应对人世,任由天地万象森然,人只以齐一视之,以此抵达超越虚妄是非的达观之境。庄子认为,在对世界的认知中,有限名言分割了无限之道,为了保全“道”的整全性,不要在“人为一律”的有限性思路上陷入无限循环,而应该改变观照世界的方式,以本质上的普遍同一性来看待世界,以静默的方式与世界相处并和而为一。由此,人应该如其所是地观照世界,超越是非、差异、争执与对待,从而随物自化、逍遥游世。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佛典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诠释,佛教中国化首先是从翻译开始的。早期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研究有助于推进宗教中回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文本以鸠摩罗什译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庄子·齐物论》为样本,采用文献及比较分析法,通过梳理汉传大乘佛典蕴含的“虛无主义”“生死观”“无为”与“无得”及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等“玄学化”因素,阐明早期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在字宙本体观上的“空无”特征、在价值观上“无得”与生死观上“出世”的功用观特征。以译著为基础的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中国哲学思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