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多方互构、兼容开放的历史进程。这一话语体系是在独立与解放的革命历程中奠基,在平等与团结的建设时期形塑,在发展与进步的时代进程中丰富,在强国建设的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形成的,是一套政治立场坚定、学理意蕴深厚、表达向度多元、传播更加有效的话语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深沉的情感理解与广泛的社会认同,成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具民族工作与主体建设的双重意蕴。所谓民族工作意蕴,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所谓主体建设意蕴,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实践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起点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但其最终的指向应该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等系列历史使命进行主体建设准备。立足中华民族政治话语宏观体系来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兼具完善话语体系、拓展实践路径、提升政治定位、凝聚建设资源等多重意义。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三晋基层治理》
摘要: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以其开放性、多元性、创新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在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既带来机遇,但也面临着信息失真、文化冲突以及隐私问题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在未来的实践中,要从理念、机制、内容、用户等四个维度发力,让优质网络文化产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乡愁文化来源于乡村,贴近村民,是惠民富民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文章以黔东南州为考察个案,认为黔东南州文化资源浓郁多样、民族文化富集、村落文化完美,是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赋能乡村振兴的资源禀赋、实践基础,但也存在特色定位不精准、品牌塑造缺乏灵魂、产业示范劲头不足、人才支撑不够厚实、乡愁故事不精彩、保护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和短板。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应坚定文化自信,树牢特色发展战略,通过强化品牌塑造、主体培育、人才支撑、文化赋能和重塑体系等有效路径,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4-21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涵盖多维要素的复杂社会系统,基于系统思维探究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是推动高校科学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题中之义。在系统思维研究范式中发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出奠基性、靶向性、全局性、开放性特征。在奠基性思考层面,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经验借鉴等为指导,系统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生成、历史生成与现实生成。在靶向性目标层面,以系统存量、变量、增量的三维贯通为基础,构建以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为核心要素的目标体系。在全局性谋划层面,以管理机制、教学机制、反馈机制为着力点,在各子系统稳序运行的基础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融入。在开放性交互层面,遵循系统熵增减的客观规律,以数字化教学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的交流交互交融,推进系统整体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成机制,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多元共生”基因在历史长河中动态演化的结果。从地理基底、族群熔炉、思想维度与制度传统四重路径切入,系统阐释“多元一体”格局的文明根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奠定了空间融合的基础,匈奴汉化、丝路互通等族群实践构建了文化互鉴的桥梁,儒释道思想的化合反应与“三教合一”的制度设计则塑造了价值共识的框架。而进一步揭示从传统“天下观”到现代共同体伦理的价值变,既是对“和而不同”文化基因的续,亦是对全球化时代治理逻辑的创造性回应。通过制度、文化、经济、社会、技术与教育等多维协同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展现出历史连续性与现代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深层的文明参照。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民族地区农村低收入群体是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对象,他们对于教育扶贫政策绩效满意度是分析和判断现阶段教育缓解相对贫困行动方向的重要指示器。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法选取28位民族地区农村低收入群体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利用Nvivol1.0质性分析工具辅助进行三级编码,归纳总结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于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满意度,它们在作用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机制特点。其中,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满意度评价根本取决于教育扶贫对象是否“志智双扶”;教育扶贫资源“供需平衡”的实现程度是重要依据;教育扶贫服务的“人本取向”是核心标准;教育扶贫体制的“有效保障”水平是必要条件。为此,可通过明确教育扶贫政策实施目标、提升教育扶贫政策执行效率、坚守教育扶贫政策服务人民立场、强化教育扶贫政策执行保障等方式,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成效,提升民族地区人民对教育扶贫政策的感知度与满意度,以期为民族地区教育缓解相对贫困、乡村教育振兴提供理论参考与政策启示。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10
摘要:乡愁文化来源于乡村,贴近村民,是惠民富民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文章以黔东南州为考察个案,认为黔东南州文化资源浓郁多样、民族文化富集、村落文化完美,是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赋能乡村振兴的资源禀赋、实践基础,但也存在特色定位不精准、品牌塑造缺乏灵魂、产业示范劲头不足、人才支撑不够厚实、乡愁故事不精彩、保护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和短板。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应坚定文化自信,树牢特色发展战略,通过强化品牌塑造、主体培育、人才支撑、文化赋能和重塑体系等有效路径,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4-10
摘要:民族复兴是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运用质性分析软件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重要文献进行考察,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复兴”论述中的主体是伟大的历史的革命的民族,内含物质生产方式变革是民族独立的物质基础、民族独立是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全人类解放是民族复兴的最终归宿等内容。中华民族具有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复兴”论述中的核心意涵和必备要素,是伟大的历史的革命的无产阶级民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度践行了“民族复兴”论述,中华民族“站起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中华民族“富起来”诠释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最根本任务,中华民族“强起来”为全球多民族国家治理和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复兴”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4-10
摘要:社会存在与社会思维的辩证关系是党的民族工作的哲学基础。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具体体现,面临着来自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形态挑战和冲击。基于对两种社会思维的判断,笔者从文化的概念出发,通过探讨意识形态在价值、制度和主义三个维度的特征,揭示出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倒立成像”的意识形态对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意外后果”。同时,将作为社会存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面向,探讨党的民族工作的着力点和侧重点,努力开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民族复兴是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运用质性分析软件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重要文献进行考察,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复兴”论述中的主体是伟大的历史的革命的民族,内含物质生产方式变革是民族独立的物质基础、民族独立是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全人类解放是民族复兴的最终归宿等内容。中华民族具有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复兴”论述中的核心意涵和必备要素,是伟大的历史的革命的无产阶级民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度践行了“民族复兴”论述,中华民族“站起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中华民族“富起来”诠释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最根本任务,中华民族“强起来”为全球多民族国家治理和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复兴”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北疆大地上的多种文化汇聚交融而成的,是近年来内蒙古看力打造的特色文化品牌。作为一种柔性力量,北疆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凝练各民族共享共创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符号,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同时,北疆文化是我国边疆研究与新时代发展需求不断适应、密切结合的严物,是对区域文化的有益探索,能够推动中国边疆学的理论创新与话语建构。新的历史形势下,应加强文化成边,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与区域实践特点,推动北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北疆文化研究阐释与学术资源整合,加快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过硬的北疆文化研究队伍,并以此不断推进内蒙古文化强区建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重要支撑与动力。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中国边疆学的基本理论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基础,中国边疆学原理则是其基础中的核心。经过业内专家学者的长期研究,中国边疆学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知识体系和脉络结构,并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空间。通过对既有中国边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提炼和总结,进而对中国边疆学原理的逻辑内涵、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等展开探讨。中国边疆学原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学术宗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涵,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学原理既是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目标,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是共同富裕下乡村全面振兴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乡村全面振兴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优化、学生就业的价值取向,职业教育是与乡村全面振兴最紧密的教育类型,直接对接基层治理、人才需求、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等乡村发展领域,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双向赋能,互补共生,应从党建共建、文化共享、人才共育、产教融合、生态共生等全面赋能提升,破解乡村发展难题、解锁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密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的关键话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指引。该话语的形成经历了从“新中华民族主义”“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到“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再到“牢固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百年发展和独特政治内涵。深入研究这一话语的演变历程和话语体系构建,有助于清晰展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的百年奋斗历程,为当前全面理解和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作为拯救中华民族命运的工具而引入中国的,在传入中国后经过思想转变、文本实践、反思探索和双向互动四个阶段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新的理论飞跃。在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产生了诸多“变化”,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概念的认知、“民族自决”内涵的赋义和“民族统一战线”对象的调整三个方面。这一“变化”有着内在演变逻辑,遵循着从思想传播到融合再生的发展逻辑,从学术思潮到话语赋义的延展逻辑,从理论指引到实践创新的辩证逻辑。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民族院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践运用的主要场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而通识教育正是完成其办学使命的重要路径,其包括教育理念与课程实践两个层面。民族院校通识教育理念的内涵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和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使命。课程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关系到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分析8所民族院校通识课程实践现状发现,其存在重显性、轻隐性,课程模式单一,高水平教师参与度不高,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等问题,影响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民族院校需要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通识课程质量,建构显性与隐性课程统筹一体的课程体系。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借助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分析“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在广西的执行情况,结果表明,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优化了高层次人才结构,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政策文本体系不够完善、政策执行机构协同合作有待加强、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目标群体的诚信意识有待加强等问题。对此,建议完善政策体系内容,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建立执行机构联动机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升被培养者的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广西民族地区自身优势,推动经济发展,为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保障。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边疆地区乡村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上的短板,也是党中央在乡村振兴工作上的重点。只有保证人力资源的生态良性循环,才能更快、更强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激发协同效应,加快边疆地区乡村振兴的步伐进而实现边疆地区的乡村振兴。因此,聚焦边疆地区乡村人力资源应然供给生态圈,发现影响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人力资源供给瓶颈包括本土人才缺乏返乡意识,乡村振兴内生力不足;边疆乡村教育萎缩,阻碍乡村人才本土供给;学校教育“乡土文化”缺失,脱离人才培养需要;“筑巢”机制不完善,外来人才流动性较大等。依据现实瓶颈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边疆地区人力资源供给路径,即发展边疆乡村教育,以教育为中心整合力量;盘活现有人才,持续激发内生力量;优化引才、留才机制,激活外部人力资源的补充效能。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八角是滇东南与桂西山区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常见的经济作物,八角的产销也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民国时期随着云南剥隘镇至广西百色镇一线水路运输的畅通,滇桂两省以八角产销为中心的商贸往来空前繁荣,不仅吸引了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也使陈旧的八角种植技术得到改进,由八角产销带来的影响也渗透到种植所在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多个面向。商业贸易是中华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性力量与重要方式,民国以来滇桂两省各民族在以八角产销为纽带的社会经济协作中形成的互利共赢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仅促进了所在民族区域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也为各地文化在民族地区的汇集及融合提供了载体,更深化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