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考察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多方互构、兼容开放的历史进程。这一话语体系是在独立与解放的革命历程中奠基,在平等与团结的建设时期形塑,在发展与进步的时代进程中丰富,在强国建设的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形成的,是一套政治立场坚定、学理意蕴深厚、表达向度多元、传播更加有效的话语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深沉的情感理解与广泛的社会认同,成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具民族工作与主体建设的双重意蕴。所谓民族工作意蕴,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所谓主体建设意蕴,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实践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起点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但其最终的指向应该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等系列历史使命进行主体建设准备。立足中华民族政治话语宏观体系来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兼具完善话语体系、拓展实践路径、提升政治定位、凝聚建设资源等多重意义。

  • 用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三晋基层治理》

    摘要: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以其开放性、多元性、创新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在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既带来机遇,但也面临着信息失真、文化冲突以及隐私问题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在未来的实践中,要从理念、机制、内容、用户等四个维度发力,让优质网络文化产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 乡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支撑、实现困境、实施路径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乡愁文化来源于乡村,贴近村民,是惠民富民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文章以黔东南州为考察个案,认为黔东南州文化资源浓郁多样、民族文化富集、村落文化完美,是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赋能乡村振兴的资源禀赋、实践基础,但也存在特色定位不精准、品牌塑造缺乏灵魂、产业示范劲头不足、人才支撑不够厚实、乡愁故事不精彩、保护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和短板。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应坚定文化自信,树牢特色发展战略,通过强化品牌塑造、主体培育、人才支撑、文化赋能和重塑体系等有效路径,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渊源、价值指向与实践进路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成机制,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多元共生”基因在历史长河中动态演化的结果。从地理基底、族群熔炉、思想维度与制度传统四重路径切入,系统阐释“多元一体”格局的文明根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奠定了空间融合的基础,匈奴汉化、丝路互通等族群实践构建了文化互鉴的桥梁,儒释道思想的化合反应与“三教合一”的制度设计则塑造了价值共识的框架。而进一步揭示从传统“天下观”到现代共同体伦理的价值变,既是对“和而不同”文化基因的续,亦是对全球化时代治理逻辑的创造性回应。通过制度、文化、经济、社会、技术与教育等多维协同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展现出历史连续性与现代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深层的文明参照。

  • 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民族地区农村低收入群体是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对象,他们对于教育扶贫政策绩效满意度是分析和判断现阶段教育缓解相对贫困行动方向的重要指示器。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法选取28位民族地区农村低收入群体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利用Nvivol1.0质性分析工具辅助进行三级编码,归纳总结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于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满意度,它们在作用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机制特点。其中,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满意度评价根本取决于教育扶贫对象是否“志智双扶”;教育扶贫资源“供需平衡”的实现程度是重要依据;教育扶贫服务的“人本取向”是核心标准;教育扶贫体制的“有效保障”水平是必要条件。为此,可通过明确教育扶贫政策实施目标、提升教育扶贫政策执行效率、坚守教育扶贫政策服务人民立场、强化教育扶贫政策执行保障等方式,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成效,提升民族地区人民对教育扶贫政策的感知度与满意度,以期为民族地区教育缓解相对贫困、乡村教育振兴提供理论参考与政策启示。

  • 乡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支撑、实现困境、实施路径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10

    摘要:乡愁文化来源于乡村,贴近村民,是惠民富民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文章以黔东南州为考察个案,认为黔东南州文化资源浓郁多样、民族文化富集、村落文化完美,是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赋能乡村振兴的资源禀赋、实践基础,但也存在特色定位不精准、品牌塑造缺乏灵魂、产业示范劲头不足、人才支撑不够厚实、乡愁故事不精彩、保护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和短板。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应坚定文化自信,树牢特色发展战略,通过强化品牌塑造、主体培育、人才支撑、文化赋能和重塑体系等有效路径,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 中国边疆学原理研究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中国边疆学的基本理论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基础,中国边疆学原理则是其基础中的核心。经过业内专家学者的长期研究,中国边疆学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知识体系和脉络结构,并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空间。通过对既有中国边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提炼和总结,进而对中国边疆学原理的逻辑内涵、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等展开探讨。中国边疆学原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学术宗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涵,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学原理既是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目标,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

  • 职业教育与乡村全面振兴双向赋能:共建共享、共育共融、协同共生-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是共同富裕下乡村全面振兴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乡村全面振兴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优化、学生就业的价值取向,职业教育是与乡村全面振兴最紧密的教育类型,直接对接基层治理、人才需求、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等乡村发展领域,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双向赋能,互补共生,应从党建共建、文化共享、人才共育、产教融合、生态共生等全面赋能提升,破解乡村发展难题、解锁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密码。

  • 民族院校通识教育理念、课程实践与改革路径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民族院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践运用的主要场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而通识教育正是完成其办学使命的重要路径,其包括教育理念与课程实践两个层面。民族院校通识教育理念的内涵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和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使命。课程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关系到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分析8所民族院校通识课程实践现状发现,其存在重显性、轻隐性,课程模式单一,高水平教师参与度不高,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等问题,影响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民族院校需要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通识课程质量,建构显性与隐性课程统筹一体的课程体系。

  • 从“地缘相近”到“民族相亲”:民国时期滇桂两省八角产销与西南边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八角是滇东南与桂西山区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常见的经济作物,八角的产销也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民国时期随着云南剥隘镇至广西百色镇一线水路运输的畅通,滇桂两省以八角产销为中心的商贸往来空前繁荣,不仅吸引了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也使陈旧的八角种植技术得到改进,由八角产销带来的影响也渗透到种植所在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多个面向。商业贸易是中华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性力量与重要方式,民国以来滇桂两省各民族在以八角产销为纽带的社会经济协作中形成的互利共赢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仅促进了所在民族区域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也为各地文化在民族地区的汇集及融合提供了载体,更深化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

  • 情境与人事:1939年“中华民族是一个”论辩回顾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1939年2月,《益世报·边疆周刊》刊出顾颉刚的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引起一场关于“民族”“中华民族”概念的学界大讨论。历史学家顾颌刚与年轻的社会学学者费孝通之间的文章论辩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焦点。结合相关人物的文集、信件、日记等材料,再回顾这场论辩,发现他们之间关于民族问题的异见反映了民国时期学人对于民族国家建构的不同设想,而学术背景和人生经历会影响学者对民族国家理论的认识与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主张结合中国实际来谈民族问题,但顾颉刚更关注趋同的一面,而费孝通更关注存异的一面。其时,受战争局势所迫,学术的讨论不得不受政治干预而平息。近五十年后,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改了自己年轻时的意见,而对顾颉刚的观点和论证方式多有借鉴,这似乎可视作1939年那场论辩的一段余音。

  • 玉石贸易与族际互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南阳个案研究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河南省南阳市涉及汉族与维吾尔族深度互动的玉石贸易,经历了由秩序混乱到统一管理、由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由私人关系到集体关系的变迁。此过程由政府、社区、个人共同推动,并从市场规范、社区服务、文化交融等多方面显现出来。南阳地区在玉石贸易中呈现的族际互动关系,为研究中东部散杂居地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分析视角。以玉为载体通过商贸活动的发展而促进维吾尔族与汉族间的和谐互动,实现了族际之间良好的交往交流交融。

  • 全面抗战前夕对民族与种族议题的再讨论一一从齐思和《民族与种族》一文出发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等人主办的《禹贡》半月刊以边疆和民族研究为宗旨,成为抗日救亡的一块重要学术阵地。1937年4月,民国知名历史学者齐思和在《禹贡》半月刊上发表《民族与种族》一文,对中国的民族与种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强调共同的情绪(情感)对于民族形成的重要性。齐思和的文章内容翔实、论据充分,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度宣扬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对抗战期间中华民族话语的理论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凝聚人心、鼓舞全民族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换一个角度看“何为中国”:从“大一统”观到“国家一民族”理论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对主体性的自觉在“何为中国”的提问中得到重申。比照西方现代政治的国家叙事,当代中国对国家性的表述实现了知识逻辑的根本性转换,即从基于实体政治民族的“民族一国家”到立足于一体性历史过程的“大一统”。作为共同体的本质内核,传统中国在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中的意义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坚持共同体政治理念,以彻底的革命战胜了政治和社会的双重危机,取得了国家建设与民族建设的双重成就。“大一统”凭借悠久的历史成为“中国性”的支撑性概念。然而在政治传播与话语辩驳的意义上,面对“民族一国家”的现代知识传统,“大一统”仍然无法精准表述、精确传达其作为独特现代政治过程的中国政治的发展逻辑。应以“国家一民族”理论表述“大一统”观,将“大一统”用于指称现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整体形态,并在历史和理论上论证这一概念的转化过程。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教育政策的渐进分析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提出的民族创新理念,是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前进目标与工作标准。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息息相关,运用渐进决策模式对其梳理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识别民族发展的潜在风险,设立民族教育司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发阶段;二是明确民族意涵,将共同体意识嵌入各级各类教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阶段;三是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为主体,语言文字、教材管理、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政策为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阶段。其演变逻辑是在原有民族教育政策上逐渐明确政策目标,构建包含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中华民族教育政策体系,形成多方联动的嵌入式政策执行机制。这种渐进式政策制定模式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与现有的教育成果,同时也存在权责分散、执行不到位的可能。

  • 论迟子建的民族志书写理念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迟子建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优秀作家之一。她的文学文本与其他作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性,主要源于其独特的民族志书写理念。东北地域苍莽辽阔、多民族杂居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遗风流传浸润的人文环境,共同铸成了迟子建的民族志书写理念一一种与东北古老而生生不息的自然崇拜精神血脉相连的、充满着“热度和力量”及“繁华奔流”的理性观念。她通过文学的手段对人类的生存进行形而上的本真意义的追求,突出地展示人类共同的心理困惑和精神危机,以期通过对人类历史命运和现实生存状态的描写,反映人类共同的文化问题。从这个层面而言,迟子建以民族志书写理念为指导的文学创作可视为其寻求文学活动对人类文明和人自身发展的意义而进行的尝试和努力。

  • 北魏的“女水”与“武川镇”问题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北魏女水应为今天内蒙古中部的锡拉穆仁河与艾不盖河,北魏登国年间解如部、叱突邻部等高车部落驻牧于此。今天的艾不盖河中下游以西的勿居山(无吉山)即今天的白云鄂博。女水之间及其沿河地带是漠南草原南北交通要道,女水下游某处应该是拓跋历次跨越大漠北征柔然的一个前进基地,亦即《魏书》有关纪传中的“漠南”。武川镇设立与征伐柔然有关,设立时间大约在太武帝神茄年间。武川镇最初地点应该在阴山北魏皇家行宫以北,大致在女水源头地区。近年文物考古人员发现的武川县“下南滩”古城,应该是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调整后的武川镇城。

  • 西藏农牧区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困境与经解路径——基于E市N中学Z老师的个案分析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实践性、情境性、个体性等特征。对民族地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探讨应立足于民族地区特定的文化现实背景。以西藏E市N中学为田野调查点,运用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从教师自我知识、学生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反思知识四个方面对一位新手教师一Z老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困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西藏农牧区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存在着自我认识模糊、职业幸福感低、对学生认识片面、跨文化教学能力不足、教学反思被动等困境。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来源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体三个方面。建议可以从优化教师培训内容、建立情感支持体系、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注重教师专业和全人发展、提升教师行动能力等方面促进西藏农牧区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 简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与民族交往关系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或者各地区)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出现一方语言的词汇被对方语言音写使用、在对方语言中以音译的形式广为流传的情况。中国古代的一些北疆民族没有形成文字,或者现在已经融入其他民族,他们的语言部分消失或者全部消失。这些民族与汉族交往,在汉文古籍中留下了以汉字音写的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其他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可以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交流,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保护并且得以传播。以汉语音译其他民族的语言,能够促进各民族交往,增进理解和尊重,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以其他民族的语言来音读、音写汉语内容为切入点,分析音译学之中以非汉族语言来音读、音写汉语的重要性,及其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