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中上游地区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

    摘要:黄河中上游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区域,其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PSR模型构建黄河中上游地区产业生态化指标体系,运用权法、莫兰指数、灰色关联分析实证检验2012一2022年黄河中上游六省份产业生态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产业生态化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六省份之间产业生态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其中陕西省处于周边地区的高点,山西、甘肃处于周边地区的低点;从驱动因素来看,产业生态化发展从高到低依次受到经济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发展、政府支持、产业结构和环境治理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因地制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建立区域间产业和生态合作平台、加大创新驱动和技术支撑、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等一系列对策,以期能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 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匹配发展及对的影响——基于空间异质性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构建高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借助于匹配模型测度两业(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动态匹配度,并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利用高斯混合模型深入探究两业匹配发展水平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2020年,我国两业动态匹配发展水平从拮抗匹配阶段向良好匹配阶段转变,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两业动态匹配度水平较高,西北地区匹配水平最差,存在空间集聚趋势;全样本GMM回归结果显示,两业匹配发展水平与产业生态化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门槛效应模型表明,当两业匹配水平小于0.406时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不显著,高于0.406时,两业匹配发展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逐渐显著,且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 生态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化”与“”双向互构的逻辑——基于南京市竹镇的个案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连接点,如何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是当下及未来生态乡村建设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双向互构作为分析框架,对南京市竹镇生态崛起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两化”的双向互构是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生态产业化”是推动乡村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生态资源培育、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产品与服务市场化四个关键环节;“产业生态化”则是将环境减排和资源减量等生态思维应用到产业发展中的过程,主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间资源共享、绿色技术运用等多元途径实现。“两化”价值互享、功能互通,实现“两化”互构不仅需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种机制的支持。本文对“两化”互构的逻辑关系、行动策略和实现机制的提炼突破了既有的理论阐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态乡村建设研究中理论分析的不足。未来研究中,不同类型乡村的生态发展路径和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 绿色金融支持和美乡村建设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于满足国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打造生态优质的“宜居”乡村、生产兴旺的“宜业”乡村、生活幸福的“和美”乡村。然而目前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冲突及乡村建设资金短板尚未解决的现实挑战,为此本文提出要借助绿色金融之手来解决这些问题。绿色金融可以通过政府引导的积累机制与市场参与的投资机制,促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补偿和修复及经营和权属交易。此外,借助绿色金融工具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激励相容,最终达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