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从稳链、强链、增链三方面阐释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考察2013-2022年我国实数融合度和产业链韧性的变化特征,以及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和区域分异。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程度持续深化,通过提升企业网络协作效率、丰富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显著提升了产业链韧性,其中对增链力和强链力的影响效应更强。东部地区实数融合对稳链力、强链力和增链力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中部地区实数融合对强链力和增链力的提升效果更强;西部地区实数融合则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弱。据此,应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机制,缩小实数融合的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创新协作和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产业链供应链治理体系,是以产业企业链式联系现代化为目标的一套基础性、综合性治理体系,涵盖基础制度、治理机构、治理机制、治理对象等诸多要素。其核心任务和主要内容是建立完善的基础制度与体制机制,营造产业链供应链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重点建设信用体系、监管服务体系、标准体系和行业组织体系等四个方面内容。通过梳理国家与地方层面产业链供应链相关政策文件发现: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治理的首要原因是应对产业链供应链外部风险冲击;产业链供应链治理模式以消除产业企业链式联系障碍为主;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治理体系的关键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突破行政区域制约障碍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治理体系的最大亮点。当前产业链供应链治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多元治理主体目标不一致导致难以实现有效协同,自主可控治理目标易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区域隔离”,链长链主式治理易导致政府行政干预过度,政府促进创新共享与企业创新产权保护较难兼顾协调。因此,应逐步消除地区分割,缩小制度鸿沟,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营造公平、稳定、可预期的产业发展法治环境。同时,产业链供应链治理应以促进共性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创新为治理目标,充分发挥政府的“有形之手”作用。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物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8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提升产业链韧性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2006一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面板数据,研究智慧物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性表现。研究发现,智慧物流显著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在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和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智慧物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具有时间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在样本期后期(2015一2021年)、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智慧物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智慧物流可以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运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缓解行政壁垒,促进市场整合,从而增强产业链的资金可得性和上下游关联关系,提高产业链韧性。因此,在我国产业链韧性需要迫切提升的关键阶段,应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物流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完整且有韧性的产业链;以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市场整合作为提升产业链韧性的着力点,更好发挥智慧物流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化产业链作为产业链范畴下的一个具体类别,正逐步成为产业链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作 为学术热点,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作出有益探讨,但鲜有文献对文化产业链韧性进行深入探讨,而文化产业链韧性 已是当今经济形势下亟需研究的问题。通过阐述文化产业链韧性的理论内涵,从概念提出与论述、表现维度的视 角提出一个理解文化产业链韧性的理论框架。依据该框架,并结合当前百年变局、短链化、多元化背景,梳理我国 文化产业链韧性面临的现实困境,如创新动力不足、多业态融合发展不协调、文化制造业效益下降、文化要素市场 化水平低等问题,探究我国文化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实践路径,为促进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与全产业链体系 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摘要】提升产业链韧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之举,是从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破题之道。本文结合“韧性”原理将韧性构成要素拆解为风险抵抗力、弹性恢复力、核心竞争力与适度控制力,研究发现:产业链韧性“四力要素”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战略、目标、价值以及内容四个方面高度耦合。因此,为畅通国内市场大循环,化解贸易壁垒、技术制裁、市场封锁、外资控制等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对我国产业链韧性与安全造成的威胁,需从战略域、技术域、融合域和主体域出发,有序推进“战略托底一机制保障一多链融合一主体赋能”的实践方略,秉持“中国之治”的价值取向,将全球竞争格局重构的“外部冲击”转化为我国新竞争优势重塑的“内部动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05 合作期刊: 《中国高校科技》
摘要:增强产业链韧性是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互联网通过提升产业链制造环节的生产效率、研发环节的创新水平以及加强产业链之间的协作能力增强了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基于2006—2020年28 个省份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有助于提升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和合理化水平,进而增强地区的产业链韧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互联网对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各地可以通过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网与产业链的融合、增强互联网人才支撑等政策切实增强产业链韧性。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基于283个地级市2013-2020年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产业化对城市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产业化可以显著提高城市产业链韧性,城市创新能力、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数字产业化提升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在城市规模、地理区位层面存在影响异质性,大城市和沿海城市数字产业化对城市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促进效用更为显著;数字产业化对城市产业链应对外部冲击和抗干扰能力以及遭遇外部冲击后的恢复能力都具有显著提升,且对受冲击后的恢复能力促进效用更大。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供应链管理》
摘要:提升产业链韧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产业链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的新生态、新范式、新业态、新模式为产业链韧性提供了赋能作用。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韧性提升还存在制度壁垒、同质竞争、土地与劳动力等要素的成本制约、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难题。因此,需从“稳链”“强链”“补链”“固链”四个方面,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培育产业链竞争新优势,实现我国实体经济循环畅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在深人分析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基础上,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劳动资料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和CRITIC法测度了中国地级市层面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构建产业链网络经测算得到产业链韧性指数,除此之外梳理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的事实,最后通过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首先,在时间趋势上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韧性均呈现上升特征,在空间分布上两者都呈现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低于平均水平。其次,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弱于其他地区。再次,资源错配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最后,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增加溢出效应呈现衰减的趋势。基于此,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韧性提升,以及缓解资源错配和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地引导新质生产力能效发挥提供了具体对策建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韧性,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路径。本文分析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对产业链韧性的差异化作用机制,从要素市场化和降低交易成本两大视角探讨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构建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2002—2020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和企业微观数据测度产业链韧性,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整体上能够提升产业链韧性,二者之间呈现非线性的马鞍型关系;要素市场化程度在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韧性提升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影响市场渠道性交易成本和融资性交易成本对产业链韧性发挥作用,而监督性交易成本暂无作用。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韧性之间的马鞍型关系在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链和产业链韧性不同维度均表现出异质性。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要素市场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随着新发展格局的不断构建,我国提出了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以此促进贸易强国建设。本文在梳理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的演进情况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指出了内外贸一体化的新内涵表现在经贸规则制度、内外市场渠道、内外资营商环境、产业链韧性发展及多种政策支持等方面,并具有联动效应强、融合程度深、合作范围广、数字赋能好等新特性。进而分析得到内外贸一体化助推贸易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即规则制度衔接实现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改善、市场渠道对接实现贸易规模和结构的改善、发展环境优化实现国际投资和环境的改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相关支持协同实现贸易企业竞争力的改善。在此逻辑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制度保障、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优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环境、因地制宜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加大培育内外贸一体化企业等具体路径,以此助推我国贸易强国建设。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统计与决策》
摘要:文章基于2014-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韧性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通过替换被解释变量、调整样本时间区间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创新要素配置能够强化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用于产业链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低创新要素错配地区,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进程中,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进而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话题。为此,基于2011—2021年2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最小二乘估计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市场一体化对于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市场一体化可以通过促进产业协同集聚、改善资源错配提升城市产业链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区域优势和政策优势较好、人口规模较大、加入城市群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较高的组别城市中,市场一体化对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可以显著提升地理邻近城市和经济相近城市的产业链韧性。切实把握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链韧性的内在逻辑,可以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以提升产业链韧性,维护国家产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