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如果将“总和”解读为数学意义上的加总,这是将抽象物实体化的本体隐喻,马克思以此明晰人的类特性;如果将“总和”解读为全体参与者的演唱,这是创造了美妙相似性的新隐喻,马克思以此强调人的现实存在及其活动;如果将“总和”解读为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对人生有一种新的理解的隐喻,马克思以此彰显改变世界视域内探究人究竟为何的方法进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表述的隐喻研究,揭示其语境中人从旁观者到行动者的转场,呈现其研究旨趣中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诉求,凸显其实践智慧中与中国哲学通变思维高度契合的方法论特质。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当代人工智能以机器对人类智能的模拟甚至超越为目标,它首先促进了生产智能化,并用智能生产力拓宽了人的劳动本质的实现路径。然而,智能机器人的大量涌现又使人机之间的传统界限日渐模糊,其结果便是不但剧烈冲击着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认知,带来了人的自我认同危机,而且展现了机器控制人类的趋势,使整个人类的命运前景处于巨大风险之中。站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立场,“新卢德分子”轻率地拒斥所有智能技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将对智能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转变为共产主义应用,构建新型的人机共生关系,进而在技术进步中整体推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必然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关于人的需要问题的思想观点。其中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观点和“需要异化”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以往对“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的理论内涵和“需要异化”的 理 论 前 提的 理 解 存 在 一 定的片面性。应当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总体性视域出发反思“人的 需 要 是 人 的 本 性”的 本 意,进 而 廓清“需要异化”的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从需要和历史活动、需 要 和 生 产、需 要 和 劳 动 之 间 的 关 系中把握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内涵。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人的存在方式发生着深刻改变,资本裹挟致使人类深陷数字化生存困境,人的本质呈现出工具化、虚拟化及符号化的新样态,成为人的本质确证的新藩篱。追溯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结合数字技术的现实作用,透析数字资本潜置的意识形态因素,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源、数字技术与资本合谋的现实推手及技术背后虚假意识形态的诱导是人的本质确证受缚的关键因素。应立足历史与现实结合、主体同客体互动的视角,不断破除私有制主导的生产关系,推进数字技术的社会主义运用,规避资本逻辑对人的发展的统御,强化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及意识,持续为人的本质新确证及复归积蓄条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学界通常把马克思人的本质论概括为人的现实劳动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研究思路没有注意到马克思在把握人的本质问题上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借鉴与超越.精神现象学蕴含着丰富的人的现实劳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结成的共同体本质的思想,对马克思形成人的本质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马克思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性对象关系,深刻揭示了人的现实的劳动以及共同体本质的理论,实现了对精神现象学所蕴含的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分类: 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6-28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当前学校美育实践存在着“人学空场”现象,表现为美育目的知识技能化、教 学过程主体性弱化和育人功能狭隘化。 在人学立场上,学校美育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 点,通过审美活动确证人的本质,在审美关系中彰显人的主体性,最终使人在感性发展中 走向全面发展。 为此,学校美育应回归以美育人本位,重塑立德树人的审美向度;突破校 内场域边界,实现全域覆盖的审美浸润;加强主体审美互动,构建师生共生的美育课堂; 面向现实生活世界,唤醒整全发展的审美生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31
摘要: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对人的本质在社会维度、自然维度、历史维度、未来维度的全景式探究,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探究“第二个结合”的逻辑起点。在“第二个结合”视角下,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把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梳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渊源、内在逻辑等方面的契合性,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机理、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活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7
摘要: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对人的本质在社会维度、自然维度、历史维度、未来维度的全景式探究,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探究“第二个结合”的逻辑起点。在“第二个结合”视角下,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把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梳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渊源、内在逻辑等方面的契合性,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机理、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活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