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与经济发展——基于国内大循环视角的思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延续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战略,扩大内需及产业链的完善正是重要的抓手,这也对我国整体社会信用水平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居民信用所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国内外贸易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有着突出贡献,其不仅能够保持我国国内经济稳定且持续的增长,更能加快促使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构建过程中,要重视政府层面和资本市场层面的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政府治理水平;补齐制度短板,发挥资本市场关键作用;增强信用意识,完善增信措施;发挥信用服务机构的积极作用。

  • 金融强国的科学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金融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金融强国本身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多维概念。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以上九个主要特征构成了金融强国的科学内涵。为此,从上述九个维度建立金融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分析当前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结果显示,2013年至2022年,中国金融强国指数从22.45增长至75.52,年平均增速为14.43%。中国金融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趋势。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现实问题。在建设金融强国过程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实现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必然路径。

  • 我国国有企业如何响应外生经济波动: 不同性质经营主体策略互动的视角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7-02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面对供给侧或需求侧短期变动引致的外生经济波动, 经济体系内不同所有制类型的经营主体响应存在区别。 本文构建了需求侧与供给侧外生冲击情形下政府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 研究表明, 当出现外生重大冲击时, 随着最优规制参数变化, 民营企业自发调整产出; 而国有企业将承担更多公共功能, 以维持总产出相对稳定, 从而市场体系内生出两类主体的行为差异。随着外部冲击消退和市场功能修复, 最优规制参数相应优化, 不同经营主体的最优产出相应进行调整, 市场呈现功能性与结构性调整特征。 国有企业制度是我国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 关键性制度。 从多种所有制企业行为交互视角出发,应推动建立一种有利于实现整体公共目标的包容性的行为监管框架, 并基于公共目标的变化来推进国有企业的功能调整和布局优化。 

  • 拓展有效投资空间 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5-06

    摘要: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扩大有效需求,既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还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 内循环视域下扩大内需及消费升级的动态关系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正在深度调整,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市场需求有待提振,稳增长需要持续发力。党中央多次都强调要不断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需求,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各部委及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稳定经济增长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点。本文基于内循环视域进行分析,研究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并探究通过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实现良性内循环的有效对策,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提供一些思路,仅供参考。

  • “营改增”的经济效应与增值税制度完善_一个文献综述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4-01-04

    摘要:本文全面地阐述了 营改增的经济效应,着重分析 营改增对企业税 负变化、财税体制改革与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作用。剖析 了已有研究成果的观点、分歧与原因。结合文献及改革趋势,认为需通过减并税率、清理 税收优惠,以进一步发挥增值税中性作用; 针对部分行业对过渡性政策表现出的不适或政 策缺位,未来应逐步完善立法、慎发过渡性政策; 此外,结合国内外税制变动趋势应加强 征管、增强国际竞争力。

  • 畅通“双循环”的理论建构和回归路径——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离不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处于以国内循环带动国外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时期,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要着重解决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不均、要素流动等方面存在的困境,关键是稳定社会再生产的平衡。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我国抓住重要机遇,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从而为双循环的互联互通提供重要支撑。

  • 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吗?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摘要: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实背景下, 政府能否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进而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0—2021 年268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 利用熵权法分别测度城市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并引入信息熵概念计算得出均等化程度, 据此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并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升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两条作用路径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此外, 对西部和低均等化城市而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研究的政策启示在于: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仍需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尤其需要发挥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调节作用, 并进一步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其赋能功效; 同时根据区域发展情况、均等化程度实施差异化供给策略, 提升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 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农村帮扶政策的影响机制与调整分析——基于农户与银行双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金融服务的支持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普惠金融深入基层“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效方法。当前数字金融对乡村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受数字鸿沟等问题的限制,本文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以涉农贷款为中介变量,主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国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区别于现有文献,本文不仅从总体上进行分析,还对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影响上的结构性差异进行探索。结果表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降低“三农”贷款发放的门槛,能使“长尾群体”获得金融资助,拓宽居民收入渠道并提升其收入水平,对城乡收入差异具有改善作用。但在具体表现上,财政对“三农”资助力度较大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此处的居民就业增收机会更多,可选金融产品更为丰富。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仍需配合居民金融素养的提高来缩小数字鸿沟;另一方面,通过精准的区域帮扶,减少“大水漫灌”来提高资助效率,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客户隐私的技术保护。本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