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恩格斯嵌入式社会管理思想探析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在恩格斯看来,国家是建立在阶级斗争基础上的分离的公共权力,在通过暴力推翻政权之后,还必须使用暴力来镇压反革命运动,并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然后国家权力的消亡才有可能发生。但在国家消亡之后,恩格斯提出的适当的社会管理方式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恩格斯关于公共权力问题的论述入手,探究其失去政治性质后转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经济发展的领导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站在社会之中”的社会管理形式何以实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考察阶级斗争出现之前基础共产主义时期的社会运作方式及其辩证转化的可行性,进而理解恩格斯就社会管理问题所提出的可行性方案。

  • 论齐泽克对斋藤幸平“去增长”的批判及其对“进步的”的新解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在人类世生态危机背景下,斋藤幸平提出“去增长共产主义”作为回应当代生态危机和资本主义危机的激进社会转型方案。但是,齐泽克对此提出批判:一是可行性批判;二是现实性批判,指出该理论无法适应“技术封建主义”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三是愿景批判,强调该理论误解人类欲望本质;四是生态观批判。经由对以斋藤为重要代表的传统进步观的批判,齐泽克基于重构的“辩证进步观”,进而提出新的“进步的共产主义”:一是将共产主义视为应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与新变化的开放性框架;二是认为共产主义是进步的、开放的、不断自我反思的实践过程;三是强调新共产主义是对“共有物”的再次恢复。齐泽克与斋藤幸平的论争有一定启示,但也存在难以回避的局限性。

  • 国际运动走出初次低谷的三阶段论证

    分类: 政治学 >>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发布时间: 2024-05-07

    摘要:当前,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苗头初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历史性机遇,但如何走出低谷尚是难题。在曲折发展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曾也经历了一个陷入低谷并走出的历史过程,大约是自1895年恩格斯逝世至1919年第三国际成立这25年,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索如何走出低谷的宏大难题。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以更好地理解考察:第一阶段为1895年恩格斯去世至1900年第二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体现为修正主义理论与修正主义实践登堂入室,国际共运陷入低谷;第二阶段为1900年第二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体现为在修正主义道路下第二国际功败垂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由西欧向外转移,国际共运坠入低谷;第三阶段为1915年至1919年第三国际成立,体现为列宁在思想上和实践上创造性开辟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并成立第三国际加以推广,国际共运走出低谷。通过三阶段的历史足以证明道路问题决定国际共运兴衰之变,伯恩施坦的根本性危害在于其开辟的道路混淆、圈定了一整个时期的众多社会主义者,无人能在伯恩施坦所划定出的道路中胜过伯恩施坦,唯有列宁发现伯恩施坦视野外的广阔世界存在“另一条道路”,列宁在思想和实践上主动地将其开拓而出,拯救了工人阶级、拯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今日,“另一条道路”的历史隐喻对期盼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我们,似乎构成了一种熟悉的新启示。

  • 论齐泽克的理念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齐泽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认为面对当今资本主义所不能解决的四种对抗,我们仍然需要求助于共产主义的理念。齐泽克的共产主义理念有四个基本维度:首先,齐泽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全球危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共产主义理念的必要性;其次,齐泽克的共产主义理念是针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乌托邦的批判,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再次,齐泽克的共产主义理念的革命主体是新型的无产阶级,也就是每一个处于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个体;最后,齐泽克的共产主义理念提出了一种末世论时间观,认为接受共产主义的理念就要积极地采取行动,站在未来可能发生灾难的立场上积极地干预现在,为现在植入一种新的可能性。与巴迪欧的共产主义理念相比,齐泽克的共产主义理念显得更为激进,但是却存在着许多模糊性和摇摆性,特别是在共产主义的主体观上,陷入了一种空想,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 武汉小组的创建史及思政教育的启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5-28

    摘要: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发展历史生动体现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创立以后,武汉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的革命运动紧密联系起来。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和发展对武汉乃至湖北地区的革命运动及革命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影响,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始创阶段的历史写照之一,革命先辈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伟大的建党精神。通过回顾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这段光荣卓越的历史,我们可以获得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一些启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贯彻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 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剖析的“世界历史”意蕴——基于《资本论》的创作视角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摘要:从19世纪50年代起,马克思通过《资本论》的创作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与“世界历史”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世界历史”视野,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剖析的目的在于对西方传统哲学“破旧立新”,计划反映于《资本论》结构的具象调整,意义旨向于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剖析蕴含着丰富的“世界历史”思想,其在《资本论》创作中指明商品是世界历史生成的逻辑起点,资本是世界历史演进的内在动力,世界市场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空间延伸,揭示了资本主义普遍危机必然导致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扬弃。马克思通过“资本一般”与“许多资本”辩证法的空间化展开,解构了“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历史”;指出世界市场作为资本逻辑的“总体性实现场所”,提供了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工具;以爱尔兰饥荒为例对殖民地研究的方法论突破,实现了从实证历史分析到理论批判的多视角转变;基于国际价值转移机制的技术化分析,指明了落后民族国家突破依附性发展模式的批判方向,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基本现象的考察中推动了“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化发展。

  • 全民发股用股与国有资产全民分享模式构想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10

    摘要:任何实体和个人都可以建立财会-股票联合账户,依托账户开展股票交易和财会管理。股票可直接支付,或由央行按抵押贷款逻辑将股票转换为货币后支付,转换额度关联账户资产,账户货币将自动赎回转换支付的股票,账户同时支持股票二级交易。央行持有的企业转换支付股票、税收股票、国有资产股票等可组成基金卖出,国有资产除支持财政开支外,将逐步转化为个人股票形式,而个人也同样分享了等量的国有资产。这种国有资产的全民分享办法和劳动分配、税收等办法共同形成社会财富的分散机制,与市场的财富聚集机制形成动态平衡,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推动这个平衡逐渐向财富分散端移动,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 时代新人生成逻辑的认识论溯源与反思——以马克思对“新人”的认识论阐发辨正为考察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04

    摘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培育更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之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若缺少对时代新人生成逻辑的科学认识,新人之“新”则易被简化为时空场域、主体构成或奋斗目标之新,而新人之“育”则动辄导向至知识品格、素质能力等方面的拾遗补阙。正如马克思不再对“人的本质”下任何抽象定义,而是在对资产阶级新人生成演进的历时检视与反思批判中科学阐发出“共产主义新人”认识论,本文旨在论证:时代新人的生成逻辑也应被认知为一种永恒的运动,蕴含自为存在的理性,其彰显着当前历史阶段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程度,也需要在具体历史的实践中不断检验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真理性。

  • 青年马克思与法国思想的相遇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青年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哲学设定了一个理性支配的理想的国家,它意味着一 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致力于使这个理性国家成为现实存在的过程中,青年马克思遭遇到了“苦恼的疑问”。德国当时现实存在的贫困以及私有制所带来的不自由、不平等,暴露了理性国家理论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也动摇了青年马克思对此种理论的信心。于是,针对同样问题进行探讨的法国共产主义思想,开始真正纳入 青年马克思的理论视野。青年马克思并未全盘接受法国的共产主义思想,而是以费尔巴哈哲学为基础,努力 将法国共产主义思想整合进一个更为完整、系统的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青年马克思与法国共产主义的 相遇是一个自主的理论发展和理论超越的过程,也是一个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相互作用的过程。

  • 巴迪欧论假设新序列与减法政治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传统左派陷入迷失之际,巴迪欧提出了“共产主义假设”并考察了其历史,进而指出现在的紧迫问题是要在组织和行动的新形式内部发现共产主义假设展示自身的新方式,开启共产主义假设的新序列。这一新方式就是其所倡言的“减法”政治,其核心要义在于与国家保持距离,而其实质,在巴迪欧自己看来是保罗•策兰意义上的一场新的“远征”,实则是一种弥赛亚主义式的狂热。

  •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人文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受人文经济学命题的启发,本文试图探索马克思的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文意蕴。人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有过多种表现形式,如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它们的局限性在于都是以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来理解人、理解历史。而马克思则是在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劳动思想,不仅认为只有在劳动基础上才能合理地阐释人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而且认为人的问题主要聚焦在劳动身上,所以人的解放的实质与核心在于劳动解放。从劳动出发所理解的历史趋势必然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以只有诉诸劳动才能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所包含的人文意蕴;只有在劳动基础上才能真正揭露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虚假性;并且只有从一般劳动观点出发才能科学阐释共产主义的价值观。这些观点对人文经济学的思考或许带来一定的启发。

  • 在大变局深度演进中探寻人类前进方向——2023年外国共产党的新发展与新变化

    分类: 政治学 >>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发布时间: 2024-05-08

    摘要:2023年外国共产党的实践,展现了共产主义政党的鲜明形象和意识形态属性。多国共产党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回顾历史、激励奋进精神。多国共产党召开党代会等重要会议,为党的发展明确方向和任务。多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各层级选举,努力探索通过制度内选举竞争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多国共产党加强与其他左翼和进步力量的联系沟通,坚持进行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及捍卫劳动者权益的斗争。同时,外国共产党间矛盾分歧有所加深,分裂与反分裂两种倾向并存,维护国际团结进入关键期。如何扩大共识、弥合分歧、加强合作,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外国共产党应该深入沟通并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 马克思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初步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私有财产批判理论的再定位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私有财产批判入手展开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工作,在这个解剖过程中深化对市民社会内部结构及其历史运动的理解,进而走向唯物史观的创立,是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语境。对这一语境的考察,需要高度关注马克思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以此为参照重新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批判逻辑,可以发现马克思在私有财产批判问题上取得了以下理论进展:通过异化劳动说明私有财产,实现了对私有财产历史来历的说明及其自然合法性的证伪;基于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考察动产战胜不动产的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确证了劳动作为私有财产主体本质的秘密;将作为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建立在“经济的运动”基础上,进而展开了劳动的理论线索;在推进私有财产批判工作的同时,揭露了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改良主义本质及其为工业资本服务的现实基础,实现了对以蒲鲁东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思潮的具有原则性理论高度的超越。

  • “为世界谋大同”的三维审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为世界谋大同”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为世界谋大同”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是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重要动力;“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必然要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更是中国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世界谋大同”是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现实选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形势,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到应对共同风险与挑战的事件之中。

  • 档案学视角下国际运动档案的建设现状——以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为例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近两百年时间,留下大量的原始档案文献。澳大 利亚国家档案馆藏有大量的国际共运档案文献,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且获取便利。 基于档案学视角,澳大利亚的国际共运档案建设路径明确,内容多、开放程度高,具有 较高的历史价值、应用价值和知识价值。澳大利亚的国际共运档案建设为我国国际 共运档案建设提供了相关思路,即建设档案数据库、多主体间合作以及促进档案的开 发与利用。

  • 国外共产党人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及其重要启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5-07

    摘要:国外共产党人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历史意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各国共产党如何有效克服教条主义和僵化思想作出了贡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认为“两个结合”是一种对待马克思主义和本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对于推动21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成为引领21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向前发展的思想旗帜之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积累经验、主动分享经验,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21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宝库。

  • 马克思向未来食堂开出的调味单——《资本论》中的唯物辩证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长期以来,学界普遍将马克思向未来食堂开出的调味单理解为《资本论》中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并试图对其进行证实或证伪。然而根据文本语境,可以发现调味单并非是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而是《资本论》应用的方法即唯物辩证法。从认识层面来看,唯物辩证法认识未来的过程包含三个阶段,分别是揭示现代生产方式的特殊经济规律、探究过往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界限和对未来世界作出科学论断。从实践层面来看,唯物辩证法在变革现实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未来世界,社会革命运动的本质是以变革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历史实践活动。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思“未来食堂调味单”的重要意义对认清时代发展趋势和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具有理论指引作用。

  • 国际运动:思想演进、政党发展与人物传奇——深度洞察全球事业的历史与未来

    分类: 政治学 >>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本文全面深入地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系统梳理其思想派系、政党发展情况,着重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及其贡献,分析运动面临的当代挑战并展望未来。通过多维度的剖析,呈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全貌,为理解其发展规律和趋势提供丰富视角与深入思考。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列宁初始定位社会主义的源流与实践考察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4-11-22

    摘要:“十月革命”前夕,列宁以“通常所说”将“社会主义”定位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首次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统一,具有巨大历史贡献。列宁初始定位社会主义有特定革命形势与历史背景,当时高定位的社会特征更适应革命形势需要,但概念溯源论证上存在多个史实与逻辑偏差,苏俄(苏联)初始实践未能反思初始定位偏差。社会主义(社会)应初始定位于马克思的“过渡时期”阶段。社会主义定位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重要基本问题,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西方激进主义四个回溯性命题研究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资本借助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进自身增殖过程而形成的数字资本主义为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哲学提供了新的批判基质。奈格里、阿甘本、罗萨、巴迪欧等激进学者分别回溯生命政治学、“机器论片段”、马克思异化理论、共产主义学说等理论资源,洞察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的新治理方式、新生产方式和新生活体验,寻求新型革命主体,探索数字时代实现“新共产主义”的路径。四个命题的回溯遵循着解读-批判-超越的理论逻辑,揭示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日趋常态化的症候机制,延续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具有的反思精神和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旨归。他们的批判方向大多呈现分裂分化的状态,停留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症候的表象分析,偏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有关重振共产主义的设想姿态大于行动,弱化了共产主义的革命性特征,最终忘却探析资本主义种种社会症候的根本目标在于摧毁腐朽的资本主义剥削机制,找到真正的主体性力量承担起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