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5-14
摘要:清廷平定天山北路后,内地制钱大量流入。乾隆四十年清廷在天山北路设置宝伊局,依照内地制钱形制铸钱。为解决铜的来源与铜厂管理问题,清廷在伊犁附近开采铜矿并建设铜厂。经过清廷管理与整顿,铜厂犯人逃跑与铜矿产量下降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在实际流通中常出现混用天山南路新普尔钱与天山北路制钱及私铸私销的问题。清廷意图通过统一天山南北货币形制、调换货币形制的方式解决。实际运作中清廷选择“从弛到禁”,并未引发经济社会秩序动荡。天山北路铜矿开发与铸币政策的稳定是清廷合理考量天山北路经济治理政策的结果。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清中叶,一场本土的金融变革自下而上发生。主要在北方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流通的民间钱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纸币性质的民间钱票出现于乾隆时期,是“大数用钱”的信用化方式。至嘉道年间,京城、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东北、安徽北部和浙江宁波府、福建福州府等地广泛流通可兑现钱票,江苏江宁府、苏州府在乾嘉年间也流行过钱票。在很多地区,钱票可异地使用、跨店辗转流通,甚至以票易票,形成区域金融网络。政府通过一些法规和司法解释对钱票流通进行有限管理。明中叶以降,银两的广泛流通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金融信用化的发展。清中叶制钱流通大扩张产生的信用化需求,催生了钱票和转账等金融创新,是金融变革的重要动力。清中叶的金融变革,符合货币金融演进的一般规律,更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金融史研究中,需要更多的本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