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是促进农村人口就业、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富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对国家级贫困地区的一个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进行个案研究,发现: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具有政策优势、组织优势、资源整合优势和宣传优势;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机制在于,能够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合力作用: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既可以深入农村进行组织动员,又可以深度链接市场;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作用机制是在培训过程和就业环节能够关注农民需求,做到以人为本;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在学员选送环节和就业上岗环节仍存在不重视农民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应该采取切实的措施进行优化。最终提出既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中的合力作用,又需要从农民需求层面出发提高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这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促进共同富裕助力的根本动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0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劳动力返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领域在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具有较强影响力。因此,通过文献回顾和学术综述,明确了返迁现象的实质是劳动力转移的伴随行为,为一系列“力”作用的结果。返迁劳动力具有外出劳动力和本地劳动力的双重属性,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收入影响因素中,返迁决策因素为重要的间接影响因素,而个体适应性、返迁地作用及劳动力特征为直接影响因素,包括具有特殊意义的群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创业就业环境因素。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转移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的重要特征。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部门劳动力转移模型,从劳动效率差别角度解释了这一特征,从理论上得出了劳动力转移的两阶段特征。并基于人口普查数据,测算了不同年龄段农村劳动力在1995-2000年、 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四个时期从农业部门到非农业部门转移的数量,验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阶段特征:在劳动力转移初期,中青年劳动力流出农业,老年劳动力难以流出;在劳动力转移后期,中青年劳动力开始回流农业,老年劳动力从农业流出。研究结论表明,不同年龄结构的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仍存在配置红利, 推进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加快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 挖掘不同年龄劳动力再配置红利,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和2016年的混合截面数据,运用超越数SFA方法估计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农机服务、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技术效率三者的互动逻辑和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农机服务可以显著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农村劳动力流失和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制约粮食生产效率提升,劳动力向服务业部门转移对技术效率存在显著正向效应,但未发现女性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负向效应。(2)农机服务在劳动力结构变化影响技术效率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农村劳动力流失、女性化、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转移促进农机服务使用,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3)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在农机服务影响技术效率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农机服务的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造成技术效率损失;农机服务的使用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女性化程度提高、加速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但三者对技术效率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因此,农机服务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抓手,但是需要处理好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可能为粮食生产带来的负向效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为破除城乡金融体系二元对立、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助推城乡融合开辟了新路径。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从产业和城乡协同发展视角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融合的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效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从各维度来看,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是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信贷和保险业务发挥了显著的协同效应,数字普惠金融的城乡融合效应在空间和社会维度上显著;在东部、中部地区和农村资金外流程度较轻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融合的作用更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产业和城乡间流动,发挥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间接赋能城乡融合。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资本要素禀赋理论,构建农产品商品化率影响农户化肥施用量的理论模型,以阐明商品化率对化肥用量的影响机理,并结合湖北省江汉平原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农产品商品化率对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具有拐点效应,二者呈现“倒 U”型变动特征,转折的临界点为 69.15%;(2)稻谷商品化率低于 69.15% 时,土地细碎化和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化肥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土地均分制造成的土地细碎问题和家庭经营重心转向非农活动是引发低商品化率农户短期行为的诱因所在;(3)稻谷商品化率高于 69.15% 时,服务外包和土地经营规模对化肥用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参与农业分工和开展农地规模经营能够激发高商品化率农户的长期行为。基于稻谷商品化率拐点前后的减量影响差异,认为低商品化率农户是化肥减量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引导其减量的策略在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同时为机械化等节约人工的作业破除障碍;高商品化率农户的减量策略则在于鼓励有经营能力的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支持有交易能力的农户参与农业分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4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的互动关系中,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务农劳动力具有替代与挤出效应是学界的一致共识。但作为改造传统农业重要力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其本身所具有的革新农业经营方式,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农或返乡的功能并不被主流文献所重视。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分析农机外包服务对农户务农劳动力和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户选择农机服务将有效替代务农劳动力,但并不必然诱发劳动力外出务工,甚至具有抑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部门转移的趋势;特别是在村庄层面,机耕服务的改善将显著抑制劳动力外出务工。机理分析发现,农机外包服务将显著提高农户在农村部门的务工收入;统一提供机耕服务的村庄更可能发展非农产业,从而解答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去向之谜”。正是由于社会化服务所具有的改造传统农业并深化其分工的功能,决定了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并非是单纯地挤出劳动力,反而会拓展农村就业空间。由此强调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将成为农村与城市争夺优质劳动力的重要策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剖析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总体上看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地区看西部地区在数字乡村建设中获益最大。其次,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是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路径。其中,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进而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最后,分维度检验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增强农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优化农业经济增长结构,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福利,从而驱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基于此,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生产力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文章基于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现阶段产业集聚在总体上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空间集聚和路径依赖现象;从区域角度看,东中部、中西部和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均作用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建议科学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优化农村劳动力职业转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