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数字人文是一门以数位技术辅助人文研究的学问,对于传统的人文学科来说,把握并善用数字技术将给研究带来巨大的改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字史学包含在数字人文的概念范畴之内,它是通过概念范畴的聚焦,强化并推动数字技术在史学领域的运用。对于历史学者来说,只有正确认识并把握数字人文的发展趋势,才能达到善用的目的。为此,文章以VOSviewer和CiteSpace为分析工具,绘制和解读此领域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知识图谱,分析国内数字人文在历史学领域应用的研究年份、作者团队、关键词特征及发展趋势,针对当前数字史学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并进行展望。期于为相关学者探索国内数字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人谓“文学即人学”,其实“史学亦人学”。人创造了历史,历史学家创造了历史学,人既创造历史也创造历史学,历史学毫无疑问是人学。这里的“人学”,首先涉及历史学家之“学”,即他的主体修养问题;其次则蕴含史家面对历史时须以人为本。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李大钊在100年前推出的《史学要论》是中国学者探索建构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开端。在该书中,他广泛吸收中外学者的探讨成果,以唯物史观为指引论述了历史学理论的诸多基本问题,提出了建构新的历史学体系的很多有益构想。时至今日,他对这个体系的构想,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价值。在讨论建构中国自主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当下,重温李大钊的那些鲜活思想,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发。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2-12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档案管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信息管理活动,不仅承载着记录历史、保存文化记忆的重要使命,而且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划时代的转型。本文通过历史学、社会学和信息技术三个维度的交汇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档案管理的演变历程、社会功能以及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档案管理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9-20
摘要: 鱼鳞图册自宋朝产生以来一直作为官方地籍管理的主流制度延续至清朝。且其内涵伴随国家政权的更迭不断变化、丰富,产生的相关籍册数量巨大,遗存至今的数目也相当可观。鱼鳞图册问题涉及多个学术领域,相关研究也比较成熟。聚焦档案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共四个学术领域关于鱼鳞图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不同学科的作者主体、研究内容及价值取向、研究范式等进行多角度对比分析,总结各个领域对于鱼鳞图册研究的异同,既对该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更以此为典型,发现一些跨学科事物学术研究的规律,同时与明清制度史等研究相佐证,多学科对于鱼鳞图册的共研使得其价值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并说明。此外,以鱼鳞图册为媒,说明档案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渗透性、包容性。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世界历史”概念经常在三个层次上被理解和使用。第一个层次的“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世界史”学科所使用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对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总和的“泛称”,即自在的“世界历史”概念。第二个层次的“世界历史”是历史哲学所使用的概念。这个层次上的“世界历史”所指称的不是一个自在的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而是在“历史学与哲学相统一”的视域下,反映“世界历史”在“概念”的自觉寻求和反思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即自觉的“世界历史”概念。第三个层次的“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使用的核心概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形成的前提是资本逻辑催生的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它涉及资本逻辑导致的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类为解决矛盾而扬弃资本逻辑的世界历史过程。人类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概念首要是自为的,它对于在当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自然灾害史近年来成为德语区环境史领域的学术前沿之一。在研究的主旨方面,环境史学者重拾 “以史为师”的史学传统价值观,大力提倡历史学古老的教育功能,其新近的灾害史书写为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改 进灾害管理机制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凸显出环境史作为史学新兴学科的实用价值。德语区的环境史学者将环境史引入 传统的自然灾害史叙事,在研究对象、方法、成果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突破。“以史为师”观念的回归,既是批判 史学的兴起使然,也关联着社会史、文化史等新史学流派之间的彼此争锋。环境史学者著作中的价值取向回应了学派 争议,表明了自身倾向于文化史的学科定位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2-28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非遗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非遗十教育十旅游”的新模式,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理论上,非遗研学旅行有利于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主体在场化、教学内容鲜活化、教学情境具身化、教学评价多样化。但在非遗研学旅行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面对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应从课程资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家校合作五个方面探寻相应的经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