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中国古代的“公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君王所代表的“众人之公义”,即由君长所代表或宣示的、得到众人认同的认识、理念以及共同遵守的原则、规范;二是“天下之公义”,是天下之人共同认可、遵守的原则与规范。“公义”的基本内涵包括公共、公平与公正。“公共”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天下之人得“共有”“共享”天下,且为天下之事共同负责;“公平”的核心在于待人平等,各用其能,评价标准一致;“公正”的核心是正直,为人处事居中持正,无偏无倚。“公义”的“公天下”理念不仅为王朝国家及其兴亡更替提供了正当性,也是规范、约束统治者行为的重要根据;其“公平”理念则为政治平等、经济均平的诉求奠定了基础,并促使统治者尽可能维护政治参与的公共性与社会公平;其“公正”理念则影响了古代道德伦理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成为“为政”的道德标准之一。中国古代的“公义”发挥了政治正义与社会正义的作用,是具有普适价值的“天下正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经典礼学文本的图像表达,礼图既有礼的属性,又有图的属性。借鉴符号学、语义学理论对图文关系的分析,可以将礼图文献反映的图文关系分为文字占据主导的“文主图附”和图像占据主导的“图主文附”两种类型。对这两种类型,可从不同方面加以区分、考察和认识。图像数量、版式特征、编慕方式等因素都发挥着影响礼图图文关系的作用。印刷媒介是传统礼图的主要载体,其本身的局限性制约着礼图演进。绝大,多数印刷媒介礼图都由文字占据主导位置,但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图主文附”特征。印刷媒介礼图图文关系的发展有过波折与反复,但向着“图主文附”图文关系迈进的趋势也很明显。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在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中,涿鹿大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地理舞台。炎黄时期,华夏、苗蛮、东夷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而涿鹿大地既是炎黄部族活动的中心区域,也是当时多民族和平往来与政治角力的中心区域。阪泉之战使炎黄部族联合体的盟主地位由炎帝转移到黄帝那里,而涿鹿之战由黄帝与炎帝联手擒杀蚩尤,则牢固树立了黄帝在部族联合体的盟主地位,而且使这个政治共同体进一步扩大。经过多次战争的洗礼和政治重组,不同民族间的交融更加密切,逐渐出现了在民族认同基础上的政治认同,推动了国家形态的发展,进而初步形成多元一体的政治共同体。尽管这个共同体还不成熟,国家能力也有待发展,但中国远古文明历史从这里开篇以后,历经五千年来的艰难与曲折,发展过程始终不曾中断,中华民族始终以其伟岸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提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非洲国家成立了大量中国研究中心,开展对当代中国的具体研究。非洲中国学的议题集中在中非关系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研究和“中国模式”研究,研究方法跳出传统汉学研究范式和欧美中国学的框架,从对中国的“观察”到非洲的“参与”,正在形成一种具有非洲特色的中国学研究范式。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其中翻译的著作已达到八千余种,研究的著作达三千余种。如何与海外中国学专家展开学术对话? 如何将海外中国学放在20 世纪以来西方学术背景下加以考察,辨识其跨文化研究的底色? 如何在吸取其合理结论和材料的同时,又站在中国学术自身的立场,展开一个学术批评的中国学研究?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下研究海外中国学的学术叙述与评价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一百年前发起的古史辨,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史学革命,是中国史学走向现代的一个表征。古史辨的最大贡献与其说是“史迹的整理”,或更在于以传说的眼光看待历史的自觉意识,二者在当时又有些内在的紧张。要探讨古史辨学人如何推动传说在史学中的兴起,不能不对几个重要的背景因素进行梳理:从清代开始的学术眼光移向“正经正史”之外,奠定了民国前期新史学一个颇具突破性的倾向。而近代引入的进化论与社会阶段说,导致昔人眼中的黄金古代变成一个原始的时段。怎样定位已被颠覆的古代,成为必须面对的时代新问题。在民初兴起的截断众流倾向,主张把上古史的一大段作存而不论的处理,这一倾向引发了不同的因应和纠偏举措,包括“传说时代”的提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本文以《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FRUS)的数字化历程为案例,探讨新数字技术在史料处理中的应用潜力。FRUS的数字化历程包括从纸质文献扫描、数据库建设到档案信息细化编码的发展过程。近年来,科研团队通过开发基于编码源文件的应用项目,将档案信息结构化并引入词频统计和相似文档检索,大幅提升文献分析效率。然而,现有数字化档案的应用仍存在诸多局限,如人工标注一致性差、信息提取技术门槛高、检索功能单一等。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档案分类、标注和知识挖掘将更加精细,会显著提高文献检索的精准度,帮助研究者发现历史线索并提升研究效率。FRUS作为档案数字化的先驱,可以为其他档案的数字化和应用提供参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北朝胡姓对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在中古民族融合与华夏认同方面极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北朝墓志的系统梳理,可知胡姓墓志关于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在时间、地域与人群方面呈现出鲜明特征。北魏晚期以来,黄帝祖源记忆的主要书写人群为内迁胡姓中的洛阳新贵,尤以北魏宗室成员数量最多。墓志对黄帝祖源的历史书写已经成为新兴内迁胡姓的文化传统,黄帝祖源记忆是其认同拓跋氏皇权体系、参与分享政治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北朝墓志对黄帝祖源的历史书写,是内迁胡姓拓展华夏知识体系并进一步强调华夏身份的结果,反映出“大一统”话语体系的广泛影响。对北朝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变迁历程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丰富中古边疆民族在祖源书写方面融入华夏历史的研究,而且对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内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美猿贬猴”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化观念,特别是自唐宋王朝以降,在“党争”的催化下,猿象征君子、猴代表小人的政治隐喻遍晓士林;北宋猿猴画的发展,更使长臂猿与猕猴的形象特征及其文化寓意愈显直观;而两种动物在分布、食性和行为方面的显著不同,乃是古人对其评价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最终,政治隐喻的褒贬、图画形象的表现以及动物习性的差异,共同筑就了中国古代“美猿贬猴”的文化观念。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皇朝递是社会诸矛盾总爆发的结果,最能凸显的社会主要矛盾究竞是什么?在中国古代皇朝递檀的三种方式中,被“吏民”起义直接推翻者乃因皇权与“吏民”矛盾所致容易看清,而“禅让”和被强邻并吞这两种方式表面上看似乎是统治者之间矛盾所致,但实质上仍然是由皇权与“吏民”之间矛盾所决定的。南北朝时期,后两种方式尤为集中,无论北周并吞北齐还是南朝宋、齐、梁、陈的“禅让”,其根本原因皆然。北齐由强而弱、北周由弱而强并终于灭齐,源于两者对待“吏民”的态度和政策差异:北齐中后期统治者过度征敛“吏民”,激化了皇权与“吏民”的矛盾,从而削弱动摇了其统治基础和力量,而北周则注意调整、缓和皇权与“吏民”的矛盾,从而强化了其统治基础和力量。南朝宋、齐、梁、陈的“禅让”,均根源于皇朝中后期统治者对“吏民”的过度压迫剥削,从而打破了皇权与“吏民”矛盾统一体的平衡和稳定,旧皇朝内部新起的权势者则采取措施缓和与“吏民”矛盾而赢得“民心”并夺权上位。皇朝递嬉所凸显的南北朝社会的主要矛盾乃是皇权与“吏民”之间的矛盾。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清代海洋治理跟传统海洋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深受地域文化争论的严重制约,至今仍未能得到学人应有的重视。清代禁海与开海政策,不仅跟政权性质、朝廷决策、国防战略等有关,同时也受制于沿海地方势力、地方文化的深层影响。朝廷未能协调不同区域的良性竞争,尤其是闽粤之争,给清代海洋开发的进程、格局、力度和效果带来诸多实质性影响。重粤轻闽,成为清朝后期海洋治理的重要特征,它也为了解明清中国的对外关系,特别是中国跟世界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观察窗口。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清代统治者以“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的原则,在蒙古地区实施了盟旗制度,以持续的、完善的制度体系来实现和巩固“大一统”目标。盟旗制度是清朝在蒙古地区实施的根本制度。随着蒙古地区逐渐纳入版图,清朝统治者也逐渐在广大蒙古地区建立了基于盟旗制度上的官僚体系,把蒙古地区行政化、编制化了,并给予其一定的自治权力,清廷以最小的治理成本达到了“大一统”的治理效能。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辽代捺钵营地是皇帝及其随行人员居住、处理政事、祭祀以及外交等的活动场所。在这个场所中,不仅充分地体现了辽朝对中原政治模式的继承,也凸显了辽朝特殊的条件特色。通过对捺体营地史料进行梳理,在基本明确其建置的同时,可进一步讨论辽朝是如何同周边政权进行交流往来的。从中可以看到农牧二元政治文化在边疆治理、王朝统治和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反映了作为高度杂中原政治和北方游牧传统的辽朝政治文化特征。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继承了先秦以来夷夏之辨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又充分彰显出大一统的时代特征,秦汉统治者对大一统精神的坚持、适度保证“因俗而治”的制度机动性,以及妥善处理好民族观念,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对于当下之边疆治理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卜凯所主持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和研究,在同时代同类成果中处于较高水平。基于美国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和学科背景,卜凯具有浓厚的美国立场、意识和视角,其调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方法直接来源于现代西方经济学尤其是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农场管理学。在此思想指导下,卜凯以欧美的优越感对中国与美国的农家经营进行了详细比较,得出中国农家经济落后的结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良中国农业的建议。不过,卜凯对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也并非完全予以否定,而是认为有其合理之处,这一合理部分应该继续延续。尽管其调查研究曾受到国内一些学者的批评,但也不能不说,中国学者也基本接受了西方农业经济学的方法,他们一道为中国农村经济学的本土化作出了贡献。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的目的”水利建设方针指导下,以荆江分洪工程为中心的治江工作迅速开展,减轻了荆江大堤防洪压力,为根治长江争取了宝贵时间。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后,国家重新审视长江流域治理问题,把根治长江提到工作日程,积极编制长江流域规划。1959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的编制完成,标志着以三峡工程为主体的防洪治本方略的初步形成,由此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根治长江的伟大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