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礼法起源论是荀子建构礼法合治制度体系并予以合法性证明的重要理论内容。在论证礼法起源过程中,荀子有别于孟子以来的以内在心性为来源的形上起源观,开辟了一条以欲望、势物、圣王为三维立体图像的客观化起源路径。这三者并非意味着礼法有三种实体性来源,而是揭示出礼法起源动态过程中的三个核心节点:欲望作为人的主体属性,与作为客观存在的势物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张力和冲突,圣王以超凡智慧洞察欲-物困境,故制礼作法加以调适,使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平衡协调。欲望、势物、圣王三者缺一不可,相互关联,折射出儒家物我、内外、天人等多重核心范畴,是荀子通过重构儒学来应对现实的重要理论突破。荀子这一制度建构路径,既可以观察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客观性面向,又能为现代中国制度建构的理论阐释提供借鉴。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荀子》通过书写神话历史表达复古观念,辅助哲学思想的论说。这种书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其一,对具有神话因素的《诗》句的引用和对一些特殊道家句式的化用,体现出主动利用经典文本神圣性的修辞自觉。其二,在论证古今同一性的基础上,提出“法后王”这一重视可行性的复古路径。其三,通过对与战争相关的历史传说进行儒家式的阐释、维护先王形象的崇高性,并通过与先王的类比建构儒家学脉的神圣性。其四,“圣人”“圣王”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共通的内涵,又有古今之别。与面对战国社会现实的其他诸子一样,《荀子》的复古观念及其神话历史书写,也具有强烈的论辩性。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周秦之变是贯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规定着先秦诸子的思维理路与思考方向。处于周秦之变中的诸子如何应对社会的转型与时代的变化,这是先秦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作为身处战国晚期的荀子,他主要通过天人相分彰显人文理性精神、援法入礼弱化宗法伦理、以性朴欲趋恶导向制度建设、圣王合一尊君王权威四个方面建构起了适应和助推周秦之变的哲学体系。从荀子到韩非之间的这种弱私门、张公室、强君权的思维理路,既是战国时期家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然难以调和的体现,也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前在思想领域发出的有力先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纲”。汉代是“自在的”中华民族形成与中华文化塑造奠基的重要阶段,《淮南子》成书于西汉景帝时期,以道家思想为主,融汇各家,其中的论述包含战国秦汉诸子对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构思,早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部分特点在三种叙事模式下呈现:第一,在圣王叙事方面,圣王人化、“天命”与“德”紧密结合,共同塑造了古代早期的家国一体意识和引导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自立自强意识;第二,在“万物同源”的宇宙生成模式下,人与自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形成了绵延不绝的联系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推动了从古至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和强化;第三,神话、想象、现实杂糅的记载,使文化渊源具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物候风俗认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同建设,最终在当代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