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权的合宪性构造及配置优化研究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要体现中国发展的特色、本质和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健全宏观调控治理体系,综合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调控市场,这需要依赖宏观调控权制度的完善。以保障市场良好秩序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权,以国家影响力协调引导高水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体系要求实现制度构建和权力配置优化。宏观调控权的合宪性控制需要以宪法确立的市场制度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为标准,审视宏观调控权的配置和运行过程,实现市场权利价值、原则和规律性在宏观调控权领域的贯彻遥宏观调控权的合宪性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宏观调控权配置上以法律保留原则的遵守为目标,在宏观调控权运行上以市场主体财产权保护和市场自由的保障为目的,以正当程序构建和现实解释为实现手段。

  • ”的规范内涵与制度表达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作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具有标识性、核心性的概念,“宏观调控”具有稳定的立体化的规范内涵: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和管理的经济职能,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权力体系和制度体系。以宏观调控条款为纽带,宪法与部门法在规范宏观调控的协动中形成了“框架秩序与实施机制双层结构”的制度表达:宪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体系及宏观调控条款构成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框架秩序;而通过宏观调控条款的宪法委托,立法机关既负有宪法义务,又获得充分的裁量空间,得以在框架秩序之下对宏观调控予以具体化,从而构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实施机制。

  • 中国经济一定可以持续向好长期向好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国家治理》

    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步入结构调整期,加上个别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的贸易、技术、投资的限制与制裁,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这些困难无法改变中国经济持续向好、长期向好的事实。中国经济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条件的体制机制,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正在形成有效的宏观经济治理方式,并且已经寻找到应对国外经济技术制裁封堵的有效策略。中国经济的信心和前景,得到了中国政治体制机制强有力的保障。

  • 贸易条件冲击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波动——基于53个国家的SVAR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摘要:如何加强和推进南南合作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以1980-2020年53个发展中国家为样本,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探究贸易条件冲击对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虽然同属于支出法GDP核算体系,但生产端GDP与支出端GDP在核算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时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条件不同;第二,支出端GDP核算方法与宏观调控政策可以更好地解释贸易条件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可将解释程度从已有文献的10%提升至40%;第三,发展中国家多采用加剧经济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无法起到熨平周期的作用,因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汇率稳定双重目标不能同时实现。本文从核算方法视角解释了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之间存在分歧的原因,为加强南南合作以期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政策参考。

  • 我国政府粮食储备区域布局: 现状、影响及优化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七连丰”,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政府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布局问题值得关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年增长31.9%。当前我国政府粮食储备主要布局在粮食主产区,而居民粮食消费主要集中在粮食主销区,政府粮食储备区域布局安排与居民粮食消费区域分布并不契合。这种粮食储备布局安排会造成粮食产区向销区“倒补贴”、销区“搭便车”现象频发以及时段性集中运输矛盾突出等深刻影响。基于此,借助宏观调控理论、政府间转移支付理论、博弈理论和流通理论,从完善政府粮食储备宏观调控机制、建立粮食储备产销区资金保障机制、构建粮食储备产销区利益协调机制以及建立产销区完善的粮食流通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优化政府粮食储备区域布局的路径,充分发挥政府粮食储备调控粮食市场、稳定粮食价格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我国粮食市场高质量发展。

  • 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预期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2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0%,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顺利完成年初制定的5%左右增速目标。展望2025年,全国人口减少、市场预期偏弱、支柱产业调整、地缘政治风险、能源格局变动等国内外因素仍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收缩的格局,且需求收缩大于供给,整体依然低于潜在水平。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汇率及货币风险、贸易摩擦风险等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点。鉴于此,2025年的政策目标仍需以需求端作为主要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运行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调控政策组合应该以需求、供给双扩张为主,以市场环境管理为辅。

  • 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建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经济运行稳定恢复,预计完成年初制定的增速目标无忧。展望2024年,全国人口减少、技术“封锁”、能源价格波动、汇率波动、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仍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并且供给端恢复程度要快于需求端,但仍低于潜在水平。房地产危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外部经济环境等将成为未来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风险点。鉴于此,2024年的政策目标仍需以需求端作为主要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恢复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调控政策以需求供给双扩张的政策取向为主,同时搭配市场环境管理为辅的政策组合。总的看,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 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的经济法逻辑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6-19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广受关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各主要国家正在加强经济法治理,我国在该领域的经济法治理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并存在多方面问题。经济法的双重功能及其体系构造决定了它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国际规则竞争尤其需要经济法发挥作用。经济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应当促进发展与安全的融合,注重系统治理,加强事前防范与事后回应相结合、专项规则供给与一般规则适用相结合。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应当基于各自优势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中发挥相应作用,考虑到生成 式人工智能在不同阶段的复杂情形,经济法治理应当分段进行、区别对待。为了使经济法治理更加精准、更具效率,需要科学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评价机制。

  • “双碳”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费低碳化的影响研究——基于西北五省的实证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现代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场广泛而影响深远的系统性变革,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助力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实现手段。本文基于西北五省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化发展的影响关系。结果显示,绿色专利授权总量和绿色实用专利总量对碳排放总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西北五省未来能源结构低碳化方向优化、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参考建议和展望,以供参考。

  • 成渝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作为国家近年来发展政策的重点区域,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向世界级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加速迈进,集群发展潜力十足。本文从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关理论出发,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和区位熵法对成渝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重视本土品牌打造,培养一定数量的成渝电子信息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人才输送保障体系;合理布局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辅助作用,努力扩大区域内需,以供参考。

  •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完善制度体系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和决策协调体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必须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主要领域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 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从宏观经济韧性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双重视角深入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非线性影响。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经济韧性、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及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部分,引入金融脆弱性理论和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作为理论支撑,进一步阐述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潜在影响机制。实证研究采用MS-VAR模型,基于我国2005—2020年的数据,深入分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经济韧性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三者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不同风险状态下对宏观经济韧性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高风险状态下,金融风险的增加对宏观经济产生了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加强金融监督和风险预警机制、提升宏观经济韧性、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等建议,以缓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