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摘要: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目标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理解,支 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过程性评价融入科学教学中是发挥其作用的前 提。 通过分析过程性评价的定义和目的,探讨促进学习的评价理论和反馈理论对过程性评价的启 示,总结提炼过程性评价的要点,结合文献综述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的过程性 评价方式,提出了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五大环节。 为了验证过程性评价的效果,以苏教版五年级“热传 递”单元为例,设计了过程性评价方案并加以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提高学生对知识概念的 理解水平,对学生学习有积极作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重视教学设计,明确每个活动和问题的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过程性评价意识。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4-09-26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课例片段的分析,讨论了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中遵循的主要模式。在一节“加速 溶解”的课例中,一名学生对溶解定义的理解与教材出现较大偏差。本文作者在访谈后认为,该学生将教师 课上胭脂红溶于水现象的特征定为了原型,通过原型匹配的方式建立溶解概念。这与目前建构主义的概念 观有着明显的不同。由此本文提出:对于具体概念,原型匹配是学生更加偏好的概念学习模式。由此或可 衍生出基于原型观的教学思路。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实验教学与仪器》
摘要:将传统实验和乐高软件相结合,利用光电传感器和 MINDSTORMS 软件编程,实现自动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误差分析。结合智慧课堂技术实现教师和学生平板同屏展示,大幅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实现实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实验教学与仪器》
摘要:以校本课程 “ ‘桥’见家乡美 ”为突破口,以素养导向确定发展目标,以驱动问题激发探究欲望,以支架引领完成设计方案,以动手实践实现深度学习,以表现评价促进反思成长,从而让学生在高度沉浸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提升高阶思维,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11 合作期刊: 《实验教学与仪器》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概念是教学目标达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概念主要通过探究活动形成,而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载体。基于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 “巧选材料暴露前概念、巧创材料建构新概念、巧加材料强化新概念 ”,有效地选择、创新探究材料,最大化发挥材料的教学价值,让学生由材料引发学习,进而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各种科学概念,促进科学学习。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8-07
摘要:《不同的季节》是《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呈现的教学案例之一,该案例设定了两个核心概念,分别为“宇宙中的地球”和“工程设计与物化”。通过辨析发现,该案例没有完满实现上述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依据“少而精”课程理念将核心概念设定为“宇宙中的地球”更为准确。这样,设计制作季节模型只是理解核心概念的有效手段。该案例带来的启发是,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发挥主动性,在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创生优秀的教学案例,或者对他人的教学案例予以评判和改进,以实现有效教学。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4-05-11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呼吁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以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小学生知农爱农情怀认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知农爱农情怀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课程安排帮助学生走进农村、了解农业,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不仅是落实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抓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26
摘要:在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和新时代科学教育变革背景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育”转型的深刻变革,教学资源建设函需从“规模扩张”向“质量重构”转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动态生成内容、实时认知适配和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为解决传统静态教材、实验条件失衡和教师专业鸿沟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也有助于弥合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文章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适配中小学教育场景中面临的技术与认知规律矛盾、虚拟实验局限、课堂整合不足、校本化开发缺失以及伦理与数据安全风险等现实瓶颈;基于“学生一内容一技术”协同生态构建,提出构建学段知识图谱、嵌入引导式互动教学设计、优化信息筛选与推荐机制及多方协同赋能等突破路径,实现从“静态知识传递”到“动态认知建构”的根本转变,推动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