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萧条、 杂志年与小品文关系再勘———兼论经济危机时代文学范式的转换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1933 年至 1935 年的 “杂志年” 的背后, 是 1929 年全球性大萧条在中国延宕性显现的结果, 其影响源头有三: 读者购买力降低、 失业率提高与进口纸关税上涨。 杂志年中幽默与小品的 “合股”, 在作家主体与受众视野间形成了一个偏差: 如若没有穿越下行周期的经济基础, 幽默恐怕没有灵机天成的意义, 小品文与中心性自我, 也只能沦为大萧条下的逃避、 释放与消遣心理。 幽默小品文以边缘自居, 源于大萧条带来的范式转换: “理性经济人” 为代表的个体理性主义遭遇挑战, 经济恐慌与混乱取代了抽象秩序, 主张静观、 理性的思想与文学潮流在世界范围内均成为隐流。

  • 儒家“戏谑”观:从接受到警惕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戏谑是一种以引起他人积极情绪反馈为目的且在大多数场合不具备道德属性或义理价值的交往型活动。宋以前儒家对戏谑行为大体持开放态度。以孔子、毛公、郑玄、孔颖达、韩愈为代表的儒者都肯定戏谑的合理性,尤其以郑玄“君子之德,有张有弛,故不常矜庄而时戏谑”的表述最为经典。这与他们将戏谑视为一种具有调适功能的行为活动有关。宋明道学家则主要将其视作一种摇荡性情、妨碍德性生成的危险行为,戏谑与生命内在的冲动与欲望被紧密关联起来。宋明道学家对戏谑持警惕态度,与他们建立的以道德本体为根基、以道德生命为基本面向的生命学说体系密不可分。在这样的学说中,一一笑、一言一行都被赋予义理价值,这就导致无道德或义理意义的戏谑行为被排斥在真实而庄严的道德生命之外。其中,刘宗周将“谑”“笑”视为导源于七情且必须对治的“显过”,可谓道德严肃主义之典型代表。

  • 与激将:《论语》“侍坐”章孔子问志的教化哲学及启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论语》“侍坐”章开篇的孔子问志场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对于其中突出刻画的幽默意蕴进行创新性解读,有助于系统阐释孔子的教育家形象,进而可以看作是对教育家精神的传统文化资源之开发。通过对原典文本的详细考辨,可以得出以下新解:“侍坐”章言志之事最有可能发生在孔子六十九岁左右;首句四子侍坐的位序排列并非简单的场景铺陈,而是严循古礼长幼之节,反映出儒家对礼仪规范的重视;“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一日”并非时间意义上的实指与谦虚,而是孔子借助夸张幽默的语言消解师生年龄差距所产生的权威壁垒,进而营造和谐放松的论志氛围;“毋吾以也”当解为“毋因吾而止”,凸显了孔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教学智慧;“则何以哉”应解为“则以何使人知尔哉”,是善意调侃式地引导学生发言的语言策略,其中亦贯穿着幽默、激将的意蕴。整体来看,“侍坐”章以孔门师徒五人“问志—述志—评志”为脉络,将“为国以礼”的主线贯穿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孔子以幽默调侃化解权威压制,以循循善诱激发深入思辨,以双向对话代替单向灌输,这样一种教学范式生动诠释了原始儒家的教化哲学,并与当下所提倡的教育家精神遥相契合,可为现代教育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