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文化服务视阈下档案服务优化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文章立足于公共文化服务视阈,探究档案微博现状,为档案机构开展与 优化档案微博服务提供参考意见。选择八个有代表性的档案微博账号作为样本,通 过西瓜数据平台,对样本微博运营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当前档案微博存在的问 题,提出相应的解决优化策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档案机构可以从组 织、观念、内容、认证四方面对档案微博服务进行优化,提高档案微博的档案服务能力 与质量,进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用户视角下档案主题识别与情感分析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为研究社会公众对档案的关注度和认同度,分析档案社交媒体形象,论 文采集新浪微博的档案主题文本,通过高频词分析、LDA主题聚类和情感分析,揭示 档案主题内容和用户情感倾向。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公众对档案的关注度较高,档案 价值主体不断扩展;多数档案主题微博具有积极情感,社会公众对档案的认同度较 高;少数档案主题微博具有消极情感,档案社交媒体形象有待优化。

  • 科普类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09-20

    摘要:【目的/意义】构建科普类微博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训练RBF神经网络进行评价模拟,为提升科普类微博信息质量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与用户问卷调研,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获取评分数据进行实证,通过CRITIC-TOPSIS综合评价对25位科普类博主进行评分并利用评分数据训练RBF神经网络。【结果/结论】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与1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训练的神经网络可以模拟复杂多维指标体系下的信息质量评价,直接输出评价结果,精确率达到96%。为科普类微博信息质量评价提供了可参考的指标体系与准确、易用的评价方法。

  • 乡村之声:新媒体中乡村振兴议题的多元主体话语内容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媒体平台承担着乡村振兴议题传播的使命。基于社会网络分析、LDA主题模型和多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微博平台内乡村振兴议题的话语内容分析后发现:话语内容既有宏观表达又有微观话语,但各主体间又存在语汇风格和议题内容差异,这与其自身价值导向相关,各主体话语的内在表征与受众认知框架基本吻合;话语内容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着阶段性变化,阶段特征和演变轨迹映射出乡村发展境况,但话语对农民主体的关注度暂付阙如。此外,研究还发现媒体传播与乡村治理之间存在关联。基于此,未来应加紧构建乡村话语体系,强化主题之间的关联互动,在“自构”和“他构”中提升话语中农民主体的能见度,并强化“传播”在乡村治理中的动员与互通作用。

  •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传统村落形象感知研究——以河南省郭亮村为例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以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郭亮村为研究对象,以网络游记和微博评论为数据样本,运用ROSTCM6.0软件,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游客对郭亮村的旅游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郭亮村的关注点和整体感知主要集中在乡村景观、乡村文化、旅游功能等方面,总体上游客对郭亮村的情感倾向以积极情感和中性情感为主,在“商业化”“民俗条件”“停车收费”等方面表现出消极情感。据此提出相关建议:郭亮村需要在地方建设和旅游服务方面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从而增强游客对传统村落的旅游满意度和地方认同。本文仅供参考。

  • 考虑节点间强弱关系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网络分析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目的/意义]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微博舆论场中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结构及传播模式,为政府高效应对突发事件危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过程]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为例进行微博数据采集,构建具有节点间强弱关系的信息转发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信息转发网络的用户属性、节点属性、网络属性和传播属性,探讨节点间强弱关系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规律。[结果/结论]1)网络用户的性别、活跃度、地域等因素影响用户传播力;2)核心节点的作用尤为关键,他们在传播链条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弱关系和权威关系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少数核心节点之间,而强关系的传播路径较为分散;3)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网络具有较高的传播效率,且呈现出稀疏的特征;4)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仍以弱关系传播为主,权威连接在信息传播的各个阶段均发挥重要作用,而强连接的作用主要集中于信息传播的初始阶段。研究结果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突发事件传播和引导策略提供了支撑。

  • 政务互联视角下的府际关系网络特征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摘要:大数据与互联网背景下的非正式连接已成为政府间、政府与民众间进行政务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府际关系的重要表征。探析互联网媒介下的横向府际连接网络特征,对厘清我国横向府际关系特征、理解政府行政协调性和政务信息传播机制、深化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以及创新行政理念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利用339个政府网站导航链接和284个政务微博关注数据,构建我国地级市政府间府际关系网络,在省级和国家层面分别选择网络紧密度和中心势、网络整体特征和空间位置维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省级层面,政府网站链接关系网络的紧密度高于政务微博关注关系网络,政府网站建设更加成熟,府际间的行政协调性、“同质性”更强,而政务微博的自主性、“异质性”更明显;信息传播机制 (即网络连接模式)而言,前者以 “全通式”和 “多中心式”连接形态为主,后者多为 “多中心式”和 “混合式”连接形态。(2)国家层面,两种非正式连接形成的网络结构特征与正式连接形成的城市网络结构具有相似性;由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连接数据构建的府际网络分别形成了 “两大三小”和 “四大三小”的整体格局,网络稠密化趋势已经形成;同时在城市网络等级上,少数核心城市居于中介位置,省会城市政府在整体网络中居中心位置;城市联系具有一定指向性,省会城市倾向于与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联系,而非省会城市政府则更愿意参与全国范围的联系,州和自治区则形成了 “共同社区”城市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