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7-09
摘要:性别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性别平等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及他人的性别、具有正确的性别意识观念,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形成完整人性。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性别平等观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本文利用涵盖7个省的样本数据,采用情境方案设置和心理学实验方法,测量农村居民对性别收入分配公平方案的偏好及选择。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家庭收入水平以及受访者个体差异后,性别因素显著影响个体对性别收入分配公平方案的选择。具体来看,农村男性更倾向于选择通过收入再分配手段调节性别收入差距的分配方案,但随着初始性别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以及男性转出额度的增加,农村男性赞成调整的可能性下降。同时,农村男性和女性对彻底改变初始收入分配结构方案的偏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秉承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农村居民更认同性别收入差距存在的分配方案,而不是绝对的性别收入平等。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韦斯特和齐默尔曼的“做性别”理论强调性别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互动式达成,拓展了将性别实践仅视为角色或制度结果的传统性别理论。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妻子或母亲的性别实践,忽视了原生家庭中的青年女性。做妻子,母亲的女性通常更主动,处于平等或优势地位,传统文化中女儿在性别和代际两个维度均处于下位且难以退出,这使得“做女儿”的性别实践更能呈现不同性别观念的交互影响与互构。以王芳哥哥出轨事件为例,本文指出,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青年女性的性别实践在传统与现代力量的交织中呈现出复杂性,教育和经济提升确实能给女性赋权,但并不必然导致女性观念变化和地位的根本改变。基于理性的女儿偏爱观以及女性主义理论作为异文化,对于“做女儿”实践可能产生重大冲击。即便如此,在情感压力下采纳家庭主义性别观念维系家庭和谐仍是农村青年女性“做女儿”的首要原则。性别平等价值观的践行任重道远。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人权》
摘要: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也是社会关系的生产者。空间领域长期存在着性别盲视,限制了女性的空间进入权和空间使用权,对女性造成结构性权利压迫,这种权利压迫生产了新的性别不平等。无障碍环境建设具有破除物理障碍和生产社会观念的功能,与社会变革结合,可从多重维度进行正义矫正。然而,作为正义矫正手段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本身,也存在性别盲视问题,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社会服务领域的无障碍环境仍有改进余地。针对这一现象,性别平等提供了一个新的批判视角。因此,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引入性别视角,关注女性,尤其是残障女性、老年女性等具有多重脆弱性群体的空间权利,有助于迈向空间正义。
分类: 体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摘要:性别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关键衡量尺度,更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深入推进实施,体育促进性别平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价值凸显,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体育观念的变革。运用文献研究法探讨了体育与性别平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了联合国关于体育促进性别平等事业可持续发展共识的演变历程以及在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从提高性别弱势人群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普及性别平等理念、增赋妇女发展权能 3 个方面归纳了联合国关于以体育促进性别平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效果。分析后认为对中国的启示是:1)重视体育在促进性别平等事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功能价值;2)确立以体育促进性别平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3)完善以体育促进性别平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4)进一步营造以体育促进性别平等的文化氛围。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调查(CGSS)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测量数据,部署偏最小二乘 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将休闲选择作为家庭生产和市场生产之间的调节变量,研究中国女性劳动力休闲选 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文化和社会期望(CSE)、经济状况和机会(ESO)以及休闲(Lei)是职业女性劳动力休 闲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文化和社会期望及经济状况和机会是休闲选择的形成性影响因素,而休闲选择与 休闲之间仅存在弱相关关系。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充分考虑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权衡女性劳动者在市场—家庭—休 闲三维空间中的时间配置,同时,增加市场普惠性保育服务、提高男性家庭劳动时间、降低职业女性劳动力市场就 业成本等。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变迁,揭示制度中性别不平等问题及其与基层腐败隐患的关联。研究发现,农村女性在协商民主中面临参与机会的结构性排斥、决策影响力边缘化、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困境,这既制约女性发展,也阻碍制度完善与基层腐败治理。通过黄琴村、“湘妹子能量家园”平台、公安县章庄铺镇妇女议事会等案例,展现女性觉醒推动制度突破的实践。同时提出强制性别影响评估、建立“女性智囊团”等制度重构与基层腐败治理创新融合的举措。未来应传播性别平等理念,优化推广创新实践,探索更多制度创新路径,强化基层腐败治理的制度执行与监督,以实现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性别正义与高效廉洁,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1-10
摘要:1842–1843年间,孔德与密尔就性别平等问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孔德援引当时的主流生物学成果,认为女性的身体和思维都较男性更“幼稚”;且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科学与历史相互印证,女性服从男性乃是一种“自然法则”。然而,在密尔看来,彼时生物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不足以说明两性之间存在先天的自然等级,女性相较于男性的劣势更多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尽管孔德和密尔都诉诸非个体性的科学以求共识,但他们各自立场的形成却更多的是个体经历的结果:一场不幸的婚姻让孔德从女性主义者转变为性别等级制的拥趸;而密尔则因与另一名女性主义者哈丽雅特·泰勒相恋而始终坚持主张性别平等。在这场争论中,科学的边界实际上早已为科学人的个体性所划定。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档案职业中女性占比更多是既存的现象,但档案职业“女性化”是基于现象产生的论 断。对该论断的形成进行溯源,可发现其存在标准不一、逻辑预设等问题。此外,该论断的加强更 遮蔽了档案职业存在的性别垂直隔离与“地板效应”等问题。进一步透视上述现象与论断,可发 现性别本质主义与职业刻板印象规训了从业者与研究者,被建构出的“档案职业女性化特征”需 要予以匡正。未来的档案职业讨论应倡导“去性别化”,不仅有利于档案职业吸纳多元化人才,也 有助于实现对档案工作者个体素质的聚焦、整体队伍的关注,建构起性别平等的职业文化,从而推 动档案职业与女性就业的健康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婚姻含义的转变使得主体意识凸显,恋爱对婚姻缔结的影响加大。在本地婚姻偏好下,农村80后、90后青年的恋爱过程展现出女性强势与男性妥协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女性制定恋爱规则,并对男性进行考验,男性作出调整迎合女性需求,以实现婚姻缔结。婚姻市场的放开和性别失衡加剧了农村青年男性的婚配压力,为避免陷入底层危机,农村青年男性采取单向让渡资源、让渡权力和让渡空间的适应性策略以维持恋爱关系。但是,单方面适应性调整不利于亲密关系的长久和稳定,男女双方应在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建立起平等的情感关系。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研究以提高家庭女性议价能力为起点,以改善家庭内部性别不平等和增强女性赋权为目标,将数字经济作为外部驱动因素纳入到女性社会学的研究框架中。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三期数据(CGSS2015、CGSS2018、CGSS2021),通过搭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家庭已婚女性议价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提升家庭已婚女性议价能力,研究结论通过了更换核心解释变量、更换被解释变量和改变样本容量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内生性检验;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强化性别平等观念、增加女性人力资本和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三个层面增强家庭已婚女性议价能力;数字经济对已婚女性议价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城乡异质性和年龄异质性,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对城市女性、青年女性和中年女性三大女性群体议价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而对农村女性和老年女性群体议价能力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对此,政府应大力提升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确保女性上网的可达度。同时,为提升女性在家庭议价博弈中的谈判能力,可尝试依托数字平台为女性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专属导师帮扶工作制度。研究结论丰富了家庭内部议价能力的研究成果,也为深入推进我国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家庭福利和社会活力提供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