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6
摘要:湖湘派是晚清拟古诗潮的重要代表。其中又区分出汉魏六朝派、中晚唐派,则是从时间维度上来思考诗歌传统发展的内在轨迹。但这种命名容易忽视诗人学习取径的多样性,违背文学史的客观实际。就创作来看,前人的拟作或所谓的复古主张,主要依据诗歌的形式因素,比如掌握格调、声律等等,而山川作为一种客观地理条件,亦可纳入此范畴,以开拓拟古的一条途径。此外,晚清时严重的边疆危机,迫使朝廷重新审视国家疆域。而湖湘一带多山川,地理形势复杂,他们中的部分吸纳西方知识,将舆地考据带入创作之中,促成诗歌产生新的变化。因此,山川景观不仅是诗学建构的地理因素,同时也是诗人藉此学诗的媒介对象。受地理景观与时代经世思潮的交互影响,文人以诗歌陈述山川,勾勒地图,体现出空间认知的更新,有助于激发民族忧患意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明代科举试图培养士子经世致用精神,故在首场八股之后,试以制、诰、诏、表、启等公务文体。后场“拟古”命题一般出自史传,要求士子带入古人语气作文。应举者不仅须揣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需要掌握先秦古文的博大典赡,学习六朝骈体的富艳精工,具备拟作各类公务文字的能力。“拟古”以虚构形式,将史传的依据材料进行了还原,是对史传的逆向性解读,故颇受士子喜爱。明末清初时代风云变幻,“拟古”又被赋予了浓厚的时政干预功能和科举改良的进步意义。清代科场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后场“拟古”已难以作为人才选拔标准。乾隆时期以试律取代实用性文体,促使“拟古”淡出了主流文章写作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