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摘要: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数字艺术在数字人文的“大帐篷”下快速发展,日益呈现“1+1>2”的融合发展优势。其做法是,通过利用已积累和建设完成的文化遗产数字资源进行深度内容挖掘与开发,结合当代艺术创作理念与手段,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艺术内容,再通过数字多媒体对象的组装、链接和传播,搭建交互化、沉浸式的数字艺术展览,既打造多样化的数字艺术场景,又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利用与传播。以文化遗产为内容基座的数字艺术展览,在内容创作、展览方式与合作机制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礼图是礼经的图像转写,是对经典世界中礼仪行为的形象化表达。 礼图既有礼的属性,又有图的属性,它不仅是礼经的附属物,还应有其作为图像的艺术审美意义。 从图像视角来审视以往被用作经学解释工具的礼图,可以窥见它在不同媒介下的形变。 经历印刷礼图、影视礼图、数字礼图等不同媒介形态,礼图呈现出不同风格的礼乐情境。 礼图媒介形态的更新,凸显了礼图作为图像的审美属性,打开了礼图溢出经学研究领域以外的能量,使礼图助力人类重返礼乐文化生活成为可能。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人类探索未来,我们预见未来。人类与科技两者结合碰撞且相互关联,世界会呈现怎样的奇观?计算生成作为创新设计表达的可能性,对于设计者,这何尝不是一场基于计算机创新设计的思辨和挑战?这是以无序构建有序,以想象成就创造的时代。本文以算法生成等设计表现为设计示例,在改变叙事方式和与环境互动方式上,思辨与展望算法生成的设计优势、潜力以及为艺术和设计未来带来的潜在价值。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人类探索未来,我们预见未来。人类与科技两者结合碰撞且相互关联,世界会呈现怎样的奇观?计算生成作为创新设计表达的可能性,对于设计者,这何尝不是一场基于计算机创新设计的思辨和挑战?这是以无序构建有序,以想象成就创造的时代。本文以算法生成等设计表现为设计示例,在改变叙事方式和与环境互动方式上,思辨与展望算法生成的设计优势、潜力以及为艺术和设计未来带来的潜在价值。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新冠肺炎给世界带来大停摆,以Facebook更名为META等标志性的事件,数字虚拟等概念全面升级为元宇宙大世界,在线3D、虚拟现实成为一种新的策略重新产回到艺术生产的热议中。自20世纪80年代,策展生产的场所逐渐扩展到互联网空间,并且其关注的焦点也从对象扩展到数据保存、人机交互以及动态网络系统构建。当数字策展不再只是物理世界镜像的模拟而是使用虚拟现实的虚构时,它就不再只是传统策展选择组织的问题,而是在技术形式上必需参与其制造进行创造,它包含了应用/技术层面与在内容/治以数字空间和界面的形式和功能作为探索三维虚拟形式的起点,以及还需参考视频游戏学的规则和虚构框架。文本以此虚拟数字策展进行概述,在应用于非游戏、创造性、功能导向的3D虚拟艺术创作、数字展览,规则和虚构情境将为这种新媒体的设计与表达提供启示性见解。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内展开的部分策展实践,并以其中的部分艺术家作品与相关现象为例,呈现了网络时代下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视角。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是艺术领域“中国式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首次将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整合在一个展区,呈现了近五年这一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本文以此为契机,在简要梳理相关概念的同时,对以科技为艺术新工具、新媒介的作品进行了述评。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内展开的部分策展实践,并以其中的部分艺术家作品与相关现象为例,呈现了网络时代下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视角。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从2017年出现的“拉尔瓦实验室”(Larva Labs)和“加密猫”(CryptoKitties)算起,截止至2021年末,建立时间不到4年的NFT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区块链与传统网络虚拟财产(Virtual Property)及数字艺术的结合正在为数字资产化和资产数字化注入新的活力。虽然区块链数字资产本身具有可验证性、不可篡改性和永久性等优势,但由于客观存在的技术门槛和数据门槛,目前公众对NFT艺术品的性质、数字资产的确权以及对传统艺术市场本身等方面的认知仍旧不够明朗。加之NFT本身也正处于快速演化的进程之中,因此本文试图综合现有的文献与数据就2017-2021年阶段的NFT艺术市场进行一次限定性的切片研究。由于这个议题本身具有较强的离散性,文本采取了对NFT的历史与观念、分类与范式和数字资产物权现状进行分别描述的方式,以期为相关的行业和从业者提供一种对NFT艺术市场的基本认知。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运用人类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之一“科学数据分析”作为剖析方法,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客观理性的分析和讨论在“后疫情”时期线上数字科技以及线下独立策展和写作实践的发展与困境。本篇研究的所有数据来源于作者在2020年完成的来自全球5个不同国家的、22家重要大学和艺术机构画廊的近五万字的深入严肃的线上对谈和邮件调研。文章根据世界各大机构对线上/下看法的数据分析和反思解构将讨论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板块:一是线上艺术的发展走势及优劣分析,第二点是线下独立策展和写作不得不去面对的实际问题。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从2017年出现的“拉尔瓦实验室”(Larva Labs)和“加密猫”(CryptoKitties)算起,截止至2021年末,建立时间不到4年的NFT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区块链与传统网络虚拟财产(Virtual Property)及数字艺术的结合正在为数字资产化和资产数字化注入新的活力。虽然区块链数字资产本身具有可验证性、不可篡改性和永久性等优势,但由于客观存在的技术门槛和数据门槛,目前公众对NFT艺术品的性质、数字资产的确权以及对传统艺术市场本身等方面的认知仍旧不够明朗。加之NFT本身也正处于快速演化的进程之中,因此本文试图综合现有的文献与数据就2017-2021年阶段的NFT艺术市场进行一次限定性的切片研究。由于这个议题本身具有较强的离散性,文本采取了对NFT的历史与观念、分类与范式和数字资产物权现状进行分别描述的方式,以期为相关的行业和从业者提供一种对NFT艺术市场的基本认知。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运用人类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之一“科学数据分析” 作为剖析方法,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客观理性的分析和讨论在“后疫情”时期线上数字科技以及线下独立策展和写作实践的发展与困境。本篇研究的所有数据来源于作者在2020年完成的来自全球5个不同国家的、22家重要大学和艺术机构画廊的近五万字的深入严肃的线上对谈和邮件调研。文章根据世界各大机构对线上/下看法的数据分析和反思解构将讨论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板块:一是线上艺术的发展走势及优劣分析,第二点是线下独立策展和写作不得不去面对的实际问题。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可再现性已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要求,而这一理念的应用正逐渐扩展到数字人摘文。FAIR 原则的提出和数据论文的发表均体现了这一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数字可再现性的严格先决条件是否只会将数字人文排除在更广泛的人文学界之外?文章提出了一种二元对立思路的代替方案,在承认人文学科(包括数字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独特性的同时,承认人文学科中的可再现性概念具有其社会和历史背景。文章的第一部分将考察可再现性这一概念在人文科学中的历史和学科语境,以及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学科争议,尤其在艺术史和文学领域。第二部分,将基于两个采用多种计算方法的艺术史研究项目,进一步探讨可再现性问题。由于语料库、方法和解释三者不可分割,这使得基于程序化定义的可再现性难以奏效。对此,文章提出采用“后计算可再现性”( post-computational reproducibility),这一框架基于 FAIREST 标准(FAIR+道德与专业性+来源提及+时间戳),但同时扩展至包括使用其他非计算方法验证来源,以进一步确认计算结果。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针对后技术时代下媒介变革所带来的艺术教学与创作上的独特挑战,数字拟像技术与艺术感知之间的交互提供了新的纾困之路。在当代艺术进入“重体验”“重感受”的当下,多媒体技术对于文本、图像、声音、信息的重新编码,使“艺术感知”为核心的审美范式得以被建构起来。本文以媒介演进为视角,结合后技术时代下屏性媒介和沉浸式媒介的现象分析,尽力厘清艺科融合视阈下艺术与媒介之间同源共生的关系,并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对艺术感知延展的意义,以此阐释媒介的渐进对于艺术形态的影响,为后技术时代下的当代艺术提供一种“媒介纾困”的新思路。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探讨的是新物质主义理论对智能媒介艺术创作的影响。新物质主义主张探索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将机器视为非人类参与者,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和塑造。在这一理论背景下,智能媒介艺术作为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艺术创作的实践形式,正逐渐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智能媒介艺术作品通过将人工智能内部的逻辑和运作方式转化为视觉艺术,试图创造出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的实践,突破既有的艺术形式范式。这种实践也引发了人机关系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新物质主义理论为智能媒介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探索艺术家在智能媒介艺术创作中融入新物质主义理论的观点,从而推动智能媒介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探讨的是新物质主义理论对智能媒介艺术创作的影响。新物质主义主张探索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将机器视为非人类参与者,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和塑造。在这一理论背景下,智能媒介艺术作为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艺术创作的实践形式,正逐渐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智能媒介艺术作品通过将人工智能内部的逻辑和运作方式转化为视觉艺术,试图创造出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的实践,突破既有的艺术形式范式。这种实践也引发了人机关系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新物质主义理论为智能媒介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探索艺术家在智能媒介艺术创作中融入新物质主义理论的观点,从而推动智能媒介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研究内容:本文聚焦于结构主义叙事设计理论在声音可视化数字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路径探索。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深人探讨如何将结构主义叙事设计的理论融人声音可视化作品的创作过程,提升作品的叙事力和艺术感染力。研究涵盖了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的基础概念、声音可视化的技术与艺术特性,以及两者结合的创新方法和流程。特别是针对大型声音可视化作品的创作环境,结合实践案例,本研究尝试提出了可行的框架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为声音可视化数字艺术创作提供一种系统的、创新的叙事设计方法。通过引人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和流程管理视角,指导创作者在复杂的技术与艺术融合过程中,实现技术与情感的平衡,推动数字艺术摆脱从过度的技术效果创作偏向转向更有叙事逻辑和深度的艺术表达。方法:文章首先对结构主义叙事和声音可视化理论进行回顾,分析两者在当代技术环境下的结合点与应用潜力,构建了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结构主义叙事设计的创作模型,并以作者的数字艺术作品《风乐无边》为实践案例,详细分析了该模型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通过《风乐无边》的创作过程,展示了如何从创建故事、制定叙事到设计叙述,系统地将结构主义叙事设计理论融人声音可视化作品的创作中,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结构主义叙事设计能够为声音可视化数字艺术创作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法。从叙事出发结合流程管理,有助于数字艺术创作者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找到技术与情感、艺术与科技的平衡点。在《风乐无边》的声音可视化作品创作实践中,验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创作流程模型的有效性,同时也发现了模型在复杂度和跨领域团队协作方面的改进空间。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结构主义叙事设计理论有望在数字艺术领域发挥更广泛的作用。本研究期待相关领域的创作者们通过这种流程化的创作方法,可以更高效地整合多方资源,应对数字艺术创作中日益复杂的技术环境革新和跨学科挑战。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曾用他的记忆方法——在脑海中搭建虚拟记忆宫殿——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即便当时的他是想以此引起中国人对他文化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对上帝产生兴趣。在今天,互联网设备持存着我们外化的回忆,成为一座巨大的,充满废墟的宫殿,即便人们会忘记,数据却不说谎。我们的身体曾创造了具身化(embodiment),甚至在古老的记忆术中,具象化的人物形象也作为记忆的媒介出现,它映射着身体隐喻与文化构建之间的关系,但在数字媒体让真实的对方逐渐消失于无形的当下,我们的身体是否还在为持续继续记忆这个世界而发挥着作用?或者说,我们如何走出认知科学的框架,在信息科学和控制论的背景下,寻求一种虚拟身体的替代制造方法,以便重新成为人类?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曾用他的记忆方法——在脑海中搭建虚拟记忆宫殿——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即便当时的他是想以此引起中国人对他文化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对上帝产生兴趣。在今天,互联网设备持存着我们外化的回忆,成为一座巨大的,充满废墟的宫殿,即便人们会忘记,数据却不说谎。我们的身体曾创造了具身化(embodiment),甚至在古老的记忆术中,具象化的人物形象也作为记忆的媒介出现,它映射着身体隐喻与文化构建之间的关系,但在数字媒体让真实的对方逐渐消失于无形的当下,我们的身体是否还在为持续继续记忆这个世界而发挥着作用?或者说,我们如何走出认知科学的框架,在信息科学和控制论的背景下,寻求一种虚拟身体的替代制造方法,以便重新成为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