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蒙古族服饰文化史考》,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李莉莎教授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由著名服饰文化史与纺织史专家、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教授作序,全书近40万字,另有大量图片。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和阐释北疆文化,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展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是北疆学者的时代责任。蒙古族服饰文化传承和发展草原服饰文化,是北疆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之一。《蒙古族服饰文化史考》是作者长期研究蒙古族服饰文化史的总结性成果,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这是一部学术著作,但特别注重文化传播与普及,行文尽量通俗易懂。正如赵丰教授的评价:“本书虽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在写作中尽力体现通俗和普适,尽力体现本书作为文化史的宽度。”该书以服饰文化为视角,叙述蒙古族与多个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程,阐释和考证蒙古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展现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壮丽历史,是北疆文化史方面的一部力作。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文化兴而国运兴,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光辉历程。少数民族手工艺传承不仅体现着匠人精湛的技艺,还载其民族认同与家国情怀。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审美、教育和艺术等价值。然而,在众多金属器皿中,如何通过某些主要特征识别出其为乌特拉铜银器,就需要对其文化基因进行梳理并解读,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守正创新。基于此,笔者采用柏贵喜学者提出的基因识别“六元论”和“四特性”来梳理乌拉特铜银器技艺的文化基因。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徽州三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独特形式之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呈现为三雕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途径。徽州三雕艺术的数字化呈现设计函须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重构其科学与人文内涵,探讨数字化呈现的技术方法、形式和设计原则。这有助于在当今视觉艺术与文化传播中,建立现代与过去的链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维持文化符号的多元化,用科技传承文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摘要: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技术应用表层化、课程体系滞后性、师资数字素养不足等核心问题,导致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出现结构性错位。本研究通过构建"技术赋能-课程重构-生态培育"三维框架,提出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课程教学数字化改革路径:以产教融合为依托,引入企业真实项目;通过对项目的分解和认知,并结合AIGC技术特点,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进行解构和重构;课程实践过程中, 积极引导学生理解人机对话和文化阅读、理解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使学生通过多次的实践,掌握如何实现有效的人机转化。实践表明,该转型路径有效提升了设计创意生成效率,强化了学生的人机协作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文化内涵,形成更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研究结果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范式,对重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专业教育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上海漫画》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漫画刊物,其间的广告提供了数量颇多、形式颇丰的图像史料,蕴含着丰富的设计内涵。研究以《上海漫画》的广告为中心,旨在梳理和呈现广告设计特征与策略的转换过程,分析和阐释广告的视觉表征。研究表明,“断裂”、异质与共生是《上海漫画》中广告视觉构建的基本特征与取向。首先,广告形式的“断裂”呈现为典型的西化风格,但“断裂”下仍蕴含革新与保存。其次,“断裂”也呈现于受众心理层面,消费选择成为一种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方式,随之也造成了本土与洋商广告的设计分野。此外,广告也带有典型的杂与共生的特征,表现为原初的丰富与视觉元素的多元包容。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展八路军、支持抗日,解放区尤其是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八路军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很多军人干部都拥有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因此他们能够很快地实现从战斗到生产的身份转型,并在设计和生产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环境下,由于生产材料种类和数量的匮乏,八路军的设计者们不得不尽量挖掘现有生产材料的潜力,做到“一物多用”和“物尽其用”。尤其是一些金属材料的不足,导致八路军设计者使用“另物替换”的材料置换方式,创造出各种颇具创造力的“土产品”。虽然这些土法上马的设计方式具有一定的临时性,但是却非常因地制宜地满足了困难时期边区的基本物质需求。本文认为,陕甘宁边区匮乏的环境反而激发了八路军设计活动中的创造力,并推动了设计类型的多样化发展。而且,这种带有“绿色设计”特征的设计方法在今天并不过时。这种自下而上发生的设计创造,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效地提升了八路军的生存能力和战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自下而上发生的集体性创造不仅体现了设计中的“适合性法则”,而且逐渐形成了中共部队的创造性设计传统。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将岭南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灯具设计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灯具艺术价值,丰富灯具文化内涵。结合岭南传统建筑造型、纹样及工艺特点,设计出集美观、实用、环保于一体的灯具产品,以促进传统工艺的复兴,推动当地相关产业经济发展,丰富市场产品多样性。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考察、原型设计、功能测试、美学评价和多学科交叉等多种方法,探索岭南传统建筑元素在灯具设计应用中的可能性。结合现代设计方法在新材料运用、加工工艺、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上实现灯具创新设计,展现岭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融入岭南传统建筑元素的灯具设计兼具装饰性和功能性,更容易被消费者接纳。将岭南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灯具设计,有助于提升灯具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23
摘要:凤翔泥塑是关陇文化的遗存,是具有“高识别力”的地标性民俗 工艺品,其材质、造型与纹饰古拙,凸显出匠人造物的“匠人美 学”。凤翔泥塑饱含“匠意”,兼有“生活玩用与社交互动”功能, 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在凤翔泥塑产业拓殖的过程中,本身“自带 流量”的凤翔泥塑需防止“祛魅”和避免商业化滥觞导致的“匠 人美学”,以维持其文化符号的长期变现。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在万里茶道背景下,对张家口地段的京张铁路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与现场调研等方法,将万里茶道与京张铁路相关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现状进行多角度分析。将“茶”文化与铁路元素相结合进行提炼和创作,设计出京张铁路文创IP形象及相关文创产品,最终将这段历史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不仅弥补了万里茶道和“京张铁路”在文化创意衍生品上面的缺失,也补足了张家口地区文化创意衍生品缺乏,使当地的历史文化被更多人所认识和了解。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家庭空间是性别身份建构与认同的重要语境,设计则充当了建构的媒介。以法兰克福厨房为起点的现代厨房一方面成就了科学高效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并未真正减轻女性的劳动负担,使她们陷入更加固化的身份困境。本文在设计人类学视角下,针对玛格丽特·舒特-里奥茨基设计的法兰克福厨房进行批判性考察,通过分析背景、空间安排、物品布置、风格等要素,探讨空间设计及“家”概念的表达对女性主体性身份建构所具有的双面性。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探讨新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王朝闻的设计美学思想,对当代设计美学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本文简要回顾了王朝闻的艺术生平,梳理和分析王朝闻在设计美学方面的主要理论观点和贡献,总结其设计美学思想为以下三个方面:“形式、功能、内容交融”“造型、风格、风貌塑造”“创新、审美、欣赏体验”。王朝闻的设计美学思想融合实用性与审美性,重视生活体验和传统文化,反对模仿西方设计,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开拓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对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如何将传统艺术作为蓝本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传统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多元价值,其次通过对中国年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符号意义的分析揭示中国年文化为创意设计提供的丰富资源和潜在价值,最后结合中国年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的实际案例,探讨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的方法和实践策略,以期为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荣昌夏布在清代作为商品曾经销往各省并出口海外,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传统的夏布手工制造技艺受到了工业化批量大生产的冲击,曾经辉煌的夏布产业也日渐萎缩,进入了“冷静期”。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以及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产品同质化的弊端,中国传统手工艺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民之所向,并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本文分析了荣昌夏布的发展困境,阐述了非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多元化特点,归纳了荣昌夏布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点,基于工业4.0的非标准化生产方式将会为荣昌夏布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当前,中国古典园林在跨文化语境的北美地区拥有四重不同身份,分别是作为中华文化艺术承载媒介的古典园林,作为多元社会“前台”的古典园林、作为文化互动“纪念碑”的古典园林、作为身份认同场域的古典园林。每一重文化身份都基于北美本土的宏观、微观社会语境而生成,代表了北美整体社会审视中国古典园林的视角与态度。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茶与茶器始终密不可分。“器以载道,道传藉器”,饮茶方式的流变促进了茶器的发展与革新,茶器的发展也使饮茶不再只是一种生理需求,品茶、观器、论道使茶文化升华至哲学和美学的高度。本文通过梳理茶文化发展史与陶瓷造物的关系,深入探析时代变迁与饮茶方式的流变对陶瓷茶器造物迭代发展的逻辑影响,进而启迪在传承和发展茶文化时代背景下对当代陶瓷茶器创新设计的再思考,提出新时代陶瓷茶器设计创新的基本原则,从而尝试探索中国式造物文化的创新性表现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目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银饰的装饰纹样品种繁多且蕴含着浓厚的本土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民族信仰。通过深入解读重庆苗族银饰纹样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探索苗族银饰纹样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新应用研究思路,对推动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和苗族银饰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重庆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归纳重庆苗族银饰纹样的艺术特征,解读纹样的文化内涵,深度挖掘地方民族艺术资源,为符合当代审美的民族化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创新路径及设计对策。结论通过对重庆苗族银饰纹样文化内涵的研究,提出苗族银饰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路径,提升民族化文创产品的设计水平,促进重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其他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人类探索未来,我们预见未来。人类与科技两者结合碰撞且相互关联,世界会呈现怎样的奇观?计算生成作为创新设计表达的可能性,对于设计者,这何尝不是一场基于计算机创新设计的思辨和挑战?这是以无序构建有序,以想象成就创造的时代。本文以算法生成等设计表现为设计示例,在改变叙事方式和与环境互动方式上,思辨与展望算法生成的设计优势、潜力以及为艺术和设计未来带来的潜在价值。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融媒体时代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探究敦煌装饰元素在流行文化中的应用方式,并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从而归纳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在设计中把传统和现代有效结合,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能够形成新的设计美学享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汲取明清造物智慧中的养分,为现代设计提供丰沃土壤,以更完善的视角应对设计审美多变的当下。本文从明清时期生活场景中的“物”着手,分析明清大环境下用物、造物的变革以及全社会审美风向的蜕变,概括出明清文人造物、用物的思想准则,包括造物基调、造物审美以及造物情感三方面,正确认识古代社会中“用物”和“造物”过程中复杂的思想内涵,最终阐明文人造物思想对于当代造物艺术的启迪,传承中国设计文化脉络。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当下,伴随着数字经济的飞跃发展,消费者对于元宇宙和数字藏品的热情愈发强烈。笔者认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发展具有民族化特色的虚拟形象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创新设计思路及消费者体验行为,为大众打造完善的数字经济体验。本文结合数字经济背景,从艺术设计和传播与消费体验角度对虚拟形象设计进行了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