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鉴于劳动内构的鲜明空间特性,马克思以“工厂”作为其剩余劳动学说的空间落脚点.随着数字时代的降临,以往主要承载资本主义剩余劳动的实体工厂面临着诸多空间困境,经由数字劳动,资本主义对剩余劳动进行了新的空间赋形.数字劳动分别从空间载体、空间介质、空间生产和空间治理四个方面为资本主义剩余劳动创造了空间便利条件.数字化生存方式进入现实,使得人们在日常的必要劳动之外开始将更多时间贡献给由资本主义主导制造的各类数字平台与数字应用程序,主体人衍化为数字空间中被资本家们监视、规训和控制的无偿劳动者,剩余劳动由此开启了自身的数字转场.数字技术及数字基础设施深刻重塑了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劳动空间和劳动关系的分布,资本主义借助数字劳动在全球建构了一种为其所用和为其所控的“星球工厂”.这种工厂没有地点,因为它无处不在;没有休息日,因为它永不停歇;没有雇佣工人,因为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它的工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11
摘要:数字资本主义凭借其强大的数字范式重塑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主体在数字化存在中陷入身份迷途,导致生命量化、技术依赖和精神规制;日常生活时间的时长遭到资本逻辑的剥夺、其休闲的本质遭到异化、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中呈现出碎片化和娱乐化的特征,且在时间压缩中表现为步调加速;日常生活空间则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下走向虚实融合,在资本的全景监控下成为数据工厂,生活空间表现为一个巨型工厂,同时空间的媒介化进一步侵蚀了原本的真实生活空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7
摘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重塑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催生了“数字社会主义”这一新兴理论范式。西方学者对数字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虽具创新性,却陷入技术决定论、改良主义或空想性制度设计的误区。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剖析数字技术在资本主义应用中导致的劳动时间的剥削升级及其带来的效率异化与价值贬损,洞察数字霸权分解传统协作掩盖价值创造过程,揭示数字技术如何成为资本权力的支配载体。而数字社会主义作为生产关系在数据领域革命性重构的社会主义新形态,不仅要求数据社会公有,还强调按劳分配与数据贡献相结合,更具有算法决策权回归数字劳动者的平等内涵。数字技术导致的生产关系的数字化变革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为数字社会主义的实现确立了理论必然性,数字生产力所蕴含的解放性潜能与社会主义实践的数字化扬弃则奠定了现实可能性。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当数字资本主义与生命政治接榫,一种看似自由、包容、文明的数字—生命政治的治理模式已然形成,但身处其中的生命主体并未实现真正的自由,反而在数字—生命政治机制的运作中经由数字化的扩张沦为虚体,并在无感知的境遇下奔赴进符合治理层面要求的框架内,逐渐从现实的个体降格为透明的数据抽象物。在此背景下,从福柯生命政治理论出发,可以发现生命主体的存在形式与生存方式随着数字化全景敞视监狱的构建以及数字资本主义治理机制的运作发生了改变。同时,数字—生命政治机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全面渗透,标志着数字资本主义权力机构实现了从个体生命到整体人口的完全掌控,导致生命主体的自由发展以及向自身的复归成为一种美好幻想。面对数字资本主义施加于生命主体之上的权力布控,可以从对数字化生命样态、数字化权力形式、数字主体差异化发展的批判入手,同时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回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实现对数字资本主义中生命主体面临的困境的全面审视,从而寻求生命主体反抗的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6-17
摘要:数字正义是数字化生存中人们对公正合理社会关系的价值追求和制度安排。马克思正义思想强调生产正义决定分配正义,确证资本逻辑批判是追求正义的秘钥,揭示虚假独立性掩盖下的强制劳动的非正义,指出消除异己力量才能实现正义。马克思正义思想揭示了正义的应然状态、根本动力和实现路径,为求解数字正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人的存在方式发生着深刻改变,资本裹挟致使人类深陷数字化生存困境,人的本质呈现出工具化、虚拟化及符号化的新样态,成为人的本质确证的新藩篱。追溯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结合数字技术的现实作用,透析数字资本潜置的意识形态因素,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源、数字技术与资本合谋的现实推手及技术背后虚假意识形态的诱导是人的本质确证受缚的关键因素。应立足历史与现实结合、主体同客体互动的视角,不断破除私有制主导的生产关系,推进数字技术的社会主义运用,规避资本逻辑对人的发展的统御,强化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及意识,持续为人的本质新确证及复归积蓄条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1-09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迈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基于私有制的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迅速“联姻”,资本增殖手段从“劳动力”在实体市场被购买转变为“注意力”在虚拟平台被“招募”,使主体注意力面临着“深度”“广度”“效度”的三重危机。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透视危机,要充分洞察在资本逻辑驱动下,数字资本主义从注意力竞争到注意力垄断嬗变的历史趋势,并深刻认识危机的破除需从以注意力为核心的剥削体系中透视内在矛盾,并把握随之必然形成的无产者的革命性。当代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必须从数字资本主义批判中得到启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以平台内容创新、算法推荐优化激活主体注意力的“深度”与“度”,最终在“数字中国”建设中推进主体“注意力自由”。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资本主义的壮大,电子游戏正成为现代消费主义社会的热门商品。现代电子游戏社群作为电子游戏完成的关键一环,承载着以玩家为核心的复数化关系网络:其一,电子游戏社群将玩家与游戏本身紧密相连,即使玩家表现为欲望他者的虚拟的“伪主体”,社群仍承载着人-人(主体-主体)关系的双向互动;其二,在电子游戏大众化趋势下,数字资本主义交叉出与纯粹满足玩家游戏欲望不完全重合的游戏空间,进而利用电子游戏社群压榨玩家“欲望满足的剩余”;其三,电子游戏社群不仅凸显了开发者作为玩家-数字资本主义二元关系中既内又外的第三者的意义,还在玩家理解游戏叙事、体验游戏内容上,超越了电子游戏的总体性。从技术和资本批判视角思考电子游戏社群中玩家主体的新的存在可能,是对破除电子游戏与社群共同构成以规训玩家的“莫比乌斯环”的一次理论探索。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7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即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下,由于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之间存在确定性的关系,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利润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由此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但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得剩余价值率的变化呈现出新的趋势。随着数字资本主义对“劳动行为”的扩展,数字剩余价值的生产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新形式,其与传统的剩余价值生产共同组成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又因数字劳动的体量巨大,全社会被剥削程度大幅提高,进而导致数字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更难以窥见。这似乎为资本主义利润率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反向”的可能,也为资本主义找到了“新生”的可能。然而事实上,即使利润率能够不降反升,数字劳动生产的一般数据也只作为生产资料存在,并直接投入扩大再生产,这并不能改变资本的运作逻辑,反而会进一步扩大资本积累,导致更严重的数字资本垄断。本质上,数字资本主义是资本为寻找新出路而创造出的新形态,最终只会进一步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改变资本主义走向消亡的历史命运。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从黑格尔、马克思、卢卡奇以来的理论线索来看,阶级意识不仅象征着无产阶级共同体精神的联结纽带,更是点燃无产阶级的普罗米修斯之焰。从马克思经历的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到卢森堡等人所处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再到当代数字资本主义时代,阶级意识似乎被资本主义的粉饰历史之手所遮掩,彰显个性的自我意识叙事取得主导权,并在互联网消费主义的景观影响下演变成虚假的数字自我意识。数字自我意识的当代显现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传统阶级理论的消亡,阶级意识只是在技术和资本逻辑的双重裹挟下被遮蔽了,要突破 数字资本主义对人类生命的新一轮统摄,就必须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共享平台上扎根,实现崭新的无产阶级联合。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技术犹如资本增殖的酵母,不仅以其强大的催化力加速了资本的积累与全球扩张,还孕育出了一种被西方学者鼓吹但与数字文明背道而驰的理论思潮一—技术封建主义。平台与商家之间存在数据霸权与依附关系,而商家与用户则面临平台的隐性收割。这一双重逻辑悄然触发了封建主义表象在数字洪流中的悼论式复苏,并导致了其广泛性蔓延,更触动了对资本主义“再封建化”的深刻忧虑。从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剥削方式三个方面剖析技术封建主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表现,以辨清“资本”与“封建”的本质分野;同时,逐一拂去西方学者对社会形态演变的片面解读、对阶级关系演变的错误认知、对技术价值的片面理解等“迷雾”,力求超越技术领域内的种种困顿与悼论,从而构建新型人类文明形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指数级的发展速度深入到人类社会,广泛的渗透到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重大影响。在资本主义运用下,人工智能技术不再具有中立性质,而是蕴含着资本主义的价值立场,操纵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意识方向,使工人阶级意识呈现弱化趋势。文章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将工人阶级意识的具体表现归纳为群体归属感、阶级认同感及历史使命感三个方面。再阐述在当下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借由人工智能技术解构工人阶级的群体归属感、阶级认同感及历史使命感,以最终达到弱化工人阶级意识目的的具体过程。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唤醒数字时代工人阶级意识的可行性路径:从工人阶级自身出发,重塑工人的主体性与技术批判意识,争取工人自身权益;从本国工人政党和工会组织来看,应推动数字时代的新联合与新斗争,争夺工人政党数字权力;从各社会主义国家角度,需推动数字协同与制度革新,建立全世界工人阶级的数字共同体。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资本借助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进自身增殖过程而形成的数字资本主义为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哲学提供了新的批判基质。奈格里、阿甘本、罗萨、巴迪欧等激进学者分别回溯生命政治学、“机器论片段”、马克思异化理论、共产主义学说等理论资源,洞察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的新治理方式、新生产方式和新生活体验,寻求新型革命主体,探索数字时代实现“新共产主义”的路径。四个命题的回溯遵循着解读-批判-超越的理论逻辑,揭示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日趋常态化的症候机制,延续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具有的反思精神和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旨归。他们的批判方向大多呈现分裂分化的状态,停留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症候的表象分析,偏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有关重振共产主义的设想姿态大于行动,弱化了共产主义的革命性特征,最终忘却探析资本主义种种社会症候的根本目标在于摧毁腐朽的资本主义剥削机制,找到真正的主体性力量承担起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