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李大钊被捕后,因该事件牵扯到中、苏两国关系以及东交民巷使馆区,迅速引爆了舆论热潮。有舆论认为此举暗含了对外国使领馆治外法权的冲击,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意义。但随着更多李大钊案细节的披露,英法美日等使馆的支持态度日渐明朗,舆论多认为奉系军警此次事件主要针对的是苏联,而非帝国主义在华的治外法权。案件中李大钊个人形象在公共舆论中总体趋于正面,这一方面源于李大钊北大教授的身份以及其在北京知识教育界积累的良好的形象以及口碑,另一方面与李大钊在被捕审讯时的从容镇定以及就义时所表现出的革命气概密不可分。在李大钊被处死后,各大报刊几乎都报道了其夫人和子女的悲惨境遇,为李大钊案蒙上了悲剧色彩,也暗含了舆论界对北京当局处死李大钊的遗憾甚至是不满。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5-31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有睹于此,李大钊确立了“民族复活”“国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李大钊又逐步形成了为世界大同而奋斗的认识。与此同时,李大钊不断思考实现奋斗目标的途径和主体力量,实现了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向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奋斗目标的转变,由重视“群枢”转向通过“大联合”造成强大的社会力量实现奋斗目标;同时,李大钊还特别重视党和青年在实现奋斗目标中的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奋斗观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李大钊在100年前推出的《史学要论》是中国学者探索建构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开端。在该书中,他广泛吸收中外学者的探讨成果,以唯物史观为指引论述了历史学理论的诸多基本问题,提出了建构新的历史学体系的很多有益构想。时至今日,他对这个体系的构想,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价值。在讨论建构中国自主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当下,重温李大钊的那些鲜活思想,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发。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摘要]五四时期,高君宇在李大钊的指导下接受了唯物史观,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为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造,李大钊寄希望于青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影响高君宇“直接行动”以改造社会。在高君宇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后,李大钊引导高君宇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高君宇深入劳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3
摘要:“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中国近代围绕马克思主义传入和接受所展开的带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论战。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走过百年历程,这为我们以更加宏阔的历史视野审视这一文化文件提供了时代契机。具体说来,在这场文化论战中,看重现实“问题”的胡适和高举“主义”旗帜的蓝公武各有其合理性,但又都是不全面的。而李大钊则是采取了“问题”与“主义”并重的“合取”的姿态,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特质,也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需求。这历史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新时代读懂李大钊,需要着眼于五个向度:一是地域文化滋育的向度,应深入了解李大钊生于斯、长于斯的燕赵大地;二是革命精神锻造的向度,应深入领会李大钊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以身淬炼;三是思想播火传薪的向度,应深入把握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四是以百姓心为心的向度,应深入体察李大钊心中始终装着劳苦大众的人民立场;五是异质美德通合的向度,应深入感悟李大钊身上德厚流光的伟大人格力量。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发表于1919年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史上占有奠基性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然而,人们对这篇文章内在价值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李大钊的“思辨”切入,紧紧围绕“唯物史观”的阐释,结合文本内外的实践活动,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作深入、具体的动态分析,能够引出更深刻的思想理论命题和更严谨的学术思考。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撰写于他写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篇和下篇期间,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具有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都高度重视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而对《再论问题与主义》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忽视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写作上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遮蔽了《再论问题与主义》的独到之处和重要价值。《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肇始和开端,可谓《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姊妹篇,这两篇文章珠联璧合,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中国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经典文献,而《再论问题与主义》则是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方向的第一篇经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