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金朝文化交融与族际婚姻是民族交融大趋势的两个侧面。金初统治者积极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传统文化,广泛搜求图书典籍和金石碑刻文献,女真权贵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其中金熙宗、海陵王、金章宗三位皇帝尤为突出,金朝迅速完成封建化进程。金朝的汉人、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之间相互通婚,虽部分族际婚姻有政策上的限制,但事实上并未禁绝,族际婚姻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辽宋金时期,中国境内不同经济形态的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他们既有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各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也有突出的民族交流印记。服饰上,汉服胡化和少数民族服饰华夏化呈现出显著的趋势。饮食上,不同民族的食物种类、餐饮器具等在潜移默化中相互影响。此外,毡帐与屋舍并存、族际通婚屡见不鲜、婚俗丧葬各有借鉴也是各民族交流的重要见证。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是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与“大一统”理念有密切关系。汉儒所提出的“大一统”学说适应时代的需求,泽后世于久远。“大一统”之说源起于《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家的释经之语。其本义只是指出《春秋》所言“春王正月”,即王所颁行的历法的春季之正月。董仲舒将传统的“天命观”予以新的诠释。“大一统”被董仲舒说成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的根本大法。认为“大一统”是天地间最习常的规律,是古往今来皆通用的矩矱。这个学说的构建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固发展都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文化空间叙事作为一种独特表述手法,能够结合时空特点展示小说的叙事结构。小说《浦阳镇》的文化空间叙事,表现在空间铺垫、故事结构以及意义建构等方面。小说的内核是以湘西“浦阳”为中心的客商与周边苗人的交往,以及因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的民族交融与情感表达。小说文本的空间叙事通过人物与故事结构串联,挖掘并传递出湘西地域文化中蕴含的真、义、情等美好品质,深刻表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细微脉络以及地域共生共融的生动情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契丹蕃将家族是唐朝诸多蕃将群体中的一部分,在唐朝“爱之如一”的统辖理念与“和同一家”的民族关系基础上,其逐渐对唐朝廷产生向心力。这种向心力体现在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三个维度,突出表现在族属攀附、葬于中原、名讳选取、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实行以及墓志行文中对中原礼教的接受、认同和践行等方面。以李楷固、李光弼、王武俊、李过折等契丹蕃将家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对唐朝的向心力,对于维护唐朝北疆地区稳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辽代韩、刘、马、赵四大汉人世家均与辽朝宗室和契丹贵族长期通婚,体现了民族交往的过程、交流的范围和交融的程度。双方的持续通婚对辽朝的政权巩固和契丹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不但带动下层通婚扩大了民族交融范围,而且在客观上加强了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认同。辽代汉族与契丹的持续通婚推动了血缘交融,将当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向新的巅峰,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核心概念的民族交融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途径和实践载体。只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分析民族交融观的组成要素、价值原则和结构支撑,才能深入理解民族交融观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民族交融观之于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功能定位和重大意义,具体体现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目标的耦合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同性以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的叠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