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严复作为学贯中西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以爱国兴邦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满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坚定自信,为救亡图存而进行思想启蒙,表现了其作为先进的中国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严复思想立足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了关于自然、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相互关系的思想主张和治理方略,对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言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思想主张方面,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精神力量,会通的文明互鉴观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思想启迪,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筑牢精神根基。治理方略方面,开放的世界眼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拓宽视野,启蒙的教育主张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路径启发,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实践智慧。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视听理论与实践》
摘要:媒介发展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问题,不仅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要素。进而言之,“媒介发展与现代文明”的探讨,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立足本土实际,融合国际视野,探索媒介发展与现代文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不仅关乎传播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更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所在。文章将探讨媒介作为人类认知世界、沟通世界、粘聚社会的构成要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在构建现代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对媒介发展与现代文明研究中的六大学术问题即“媒介作为文明演进的驱动力”“媒介与文明的哲学思考”“媒介发展与自我认知”“媒介作为文化权力与意识形态的载体”“媒介技术与文明形态”“媒介发展与文明断裂”进行了学术阐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7-17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后提出的新概念新命题,为如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具有挺膺担当的现实使命和整体优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接续乏力、角色错位、认同弱化、担当缺席和叙事失语等问题,应该立足整体优势,针对问题审思建构,才能切实凝聚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青春力量,为新文化创新使命做出应有的贡献。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对“秩序”的思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及其所裹挟的西方宗教的内在矛盾,西方现代文明所构造的秩序形态在本质上是失序的。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之一,“家国天下”的秩序安排深度关联于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通过重塑“家”“国”“天下”的内在结构与意义关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家国天下”的秩序格局焕发蓬勃生机。以“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为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秩序精神呈现了“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群己协调”等特点,从而为克服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的现代性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和独特创造,是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文化主体性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形成的依托、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国家认同、巩固政党执政地位、开展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党的文化领导权,尊重人民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巩固文化主体性。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命的提出,为档案馆文化建设描绘了蓝图。档案与文化同 源共生,档案事业本质属于文化事业,决定了综合档案馆具有积累文化和传播文化的角色功能,在 时空维度分别作为文化的存储器和展示器的角色存在。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命题下, 综合档案馆作为文化的富矿,应秉承文化建设“守正创新”的基本要求,在“守正”上擦亮为党管 档、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的档案文化底色,在“创新”上挖掘档案文化治理、档案休闲体验、档 案文化产业等档案文化资源,推进档案文化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置身人类文明的历史情境之中,某种文明形态形成并得以持存,最终要靠它能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规范性指引,以使人能够在此世“安心”“立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同样肩负着这一使命,并在新的起点上为现代中国人提供一种新的精神生活范式。要创造这种新范式,绕不开的是同属于现代文明体系的资本现代性文明及其精神生活的内在矛盾,这构成了它的独特时代语境。通过重赋生活意义,设定并回答人之存在的根本性议题,阻止现代精神生活继续滑向物化、虚无深渊,从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生活范式的第一步,昂扬向上的社会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也由此形成。推动人向自身同时也是向社会的、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精神生活的范式变革的关键环节,并在生产性条件、规范价值和制度基础、审美旨趣等三个方面做出开创性探索。变革的目的在于它使“精神富有”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显著标志,也是其文化自信自强的鲜明表达。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06 合作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描绘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建构的路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指引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在举旗定向、正本清源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有利于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体现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种强烈文化使命感。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感是对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走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深沉而炽烈的思想情感,也是一种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基础上的饱满而真挚的思想情感。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感本质上是一种将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历史责任感、人民至上感有机融合起来的思想情感。 充分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感的基本内涵、生成背景、实现路径等重大问题,对于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价值诉求和价值目标,推动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形成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并在此激励下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同心同德地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持续闪耀出灿烂光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09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分析和把握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这些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论与实践视野。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21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作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重要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有其内在根据:在势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使然,是历史之势的必然;在理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两个结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缘于对天下之事的准确把握。这种基于“势”“理”“事”融会贯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必然开辟文化领域的新天地,必然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也必然增强中国人的文化底气,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生机与活力。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6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档案作为文明的产物和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基石,在中华民 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肩负着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主体性、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根基、 激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活力、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动力的重大使命。面向新时代新的 文化使命,亟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夯实档案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学理根基,完善 档案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档案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资源整合, 健全档案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协同机制,构建档案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传播 体系。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命题,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题眼”。在核心要义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蕴含了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统一,本质上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旨归;在逻辑理路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遵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根”“魂”为本、多元并包的理论逻辑,锚定方向、担负使命的实践逻辑;在时代价值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伟力,激活了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动力,展示了21世纪世界文明的倡导效力,从而推动探索并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17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文阐释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和基本路径。在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中,存在着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化和跃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蕴含着中华文明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它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念揭示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提供了科学指引。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扮演看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有助于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还临看人才缺失、文化内涵淡化和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等问题。要与时俱进,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创新转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焕发出生机活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历史表明,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有思想解放作行动先导,都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涵养中国人的价值情怀。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先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刻把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沧桑跋涉中形成的承载历史和展望未来的主体意识,以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改革实践探索中更好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建设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历史选择,是推进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自然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是以“现实的人”为根基的真实主体力量在人类文明实践中的展现,其中蕴含的“人民之我”“民族之我”“人类之我”等多层次的“为我逻辑”关照是对资本强制下以原子式自我为支撑、以资本同一逻辑为核心、以自由主义为表象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为我逻辑”的根本超越。建设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充分激活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变革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为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活中华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激活中华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必须坚持体用贯通,激活中华文化的现实驱动力。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具有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包含“五大文明”、坚持胸怀天下的文明:从实践逻辑来看,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遵循“两创”基本原则,坚持“两个结合”基本途径,秉持“兼收并蓄”基本态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世界历史大势:“现代化”一词具有时间性,指向的是“旧”向“新”的转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旧”与“新”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旧邦”与“新命”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凸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产生于现代化的“挑战—应战”之中;从现实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从未来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明。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双向赋予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性的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二者共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1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蕴含无穷智慧,具有充足魅力。由“中华文明”进展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传承中华文明”深化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聚焦中华民族推进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彰显现代文明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标注现代文明“最新形态”的历史地位,是思维逻辑的必然,是实践推进的必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认识层面上的逻辑结构,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现代”为历史方位,以“文化”为表现形态,分别诠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所属、所在、所状;从实践层面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亿万人民为依靠力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予以方向引领,共同规定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属性和内在本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起点,是中国现代社会的诞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走过70多年探索发展的历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演进,始终伴随并融会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得以推进与拓展。